- 失业毒于蛇 [2011/08]
- 对婚姻我现在怎么看的 [2013/12]
-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2012/06]
- 殷秀梅:女人,歌,大时代 (上) [2012/06]
- 散文第五次获全国性奖项 [2012/05]
- 走出植牙诊所,我两泪涟涟 (上) [2011/02]
- 怀念我开过的两辆车 [2014/03]
- 奥运女剑客申雅岚的眼泪 [2012/08]
- 职场内外:袜子这档子事 (图) [2011/11]
- 来到咸阳瞻仰茂陵 (图文) [2018/04]
- 恋母情结和爱屋及乌 [2012/08]
- 绝对猜不到,儿子从德州带给我什么 [2015/06]
- 感恩节就医,感恩节祈愿 [2011/11]
- 小说获第20届汉新文学佳作奖 [2012/09]
- 为什么女人的钱比较好赚 (图) [2014/04]
- 即景:生米已成软粥的老夫老妻 [2010/10]
- 血热水醒:有感于龙应台女士的北大演讲 [2010/10]
- 一无所有 (附北大毕业照) [2013/05]
- 虔谦散文将入编中文教材 [2012/05]
- 叔叔,你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2010/11]
- 儿子获得全美高中演讲比赛第二名! [2011/06]
- 半碗人参汤折腾了我两礼拜 [2012/05]
- 作品荣获一等奖 (图) [2011/07]
- 今天同事就中越危机发难 [2011/06]
- 生日感言 (附图) [2013/03]
- 257字小说:小青 [2011/10]
以前看过舒婷照片,她是很平凡朴实的那种作家。我平时几乎全然素面,虽然舒婷的简单质朴减轻了我的压力,今日我还是花心思粉末打扮了一番。
本次活动由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主办,地点设在蒙特利公园市长青书局内的文化沙龙大厅。临出门时,先生提出:还是我送你去吧?他这一问正中我下怀,于是我们一起南下蒙特利。这是我们俩第二次共同在长青书局出席文化活动。第一次是刚来美不久,在一次图书展览活动上。
舒婷和她先生比原定计划稍微来晚了些。她的样子和我见过的照片差不多,她的神态和我想象的也颇吻合。
演讲会的第一道节目就是朗诵舒婷的《致橡树》。接下来是中领馆车参赞以诗人和“老粉丝”的名义发言。这位车参赞酷爱诗,也因此和舒婷之间有些有趣的故事。会上舒婷有个细节没有逃过我的眼睛。她亲自给车参赞递过水去,还默默帮他把瓶盖拧到一个合适度:既容易一拧就开,也不致倒下时水会溢出来。
第三道节目就是舒婷的先生陈仲义的发言。陈仲义知名诗歌理论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次他的发言围绕新诗和古诗的关系展开。我满同意陈教授关于古诗特点的一些分析论述,也同意古体诗和现代诗的诸多不同。不过陈教授似乎把两种诗截然对立起来,这个我和其他一些与会者一样有些异议。陈教授发言前已经开诚布公说他今天是带了“防弹衣”来的,大概他估计会有不同声音。可惜时间太紧,会上没有能够充分展开这个讨论。
演讲会的重头戏还是舒婷本人的发言。和她先生不同,她的发言一点理论味道都没有,都是平常大白话。她说到了她在工厂当工人时的情形,也分享了她几首名诗的创作背景。她提到《致橡树》,说现在读起来自己觉得挺煽情,并不满意。其实我后来重读她的几首诗,也觉得我对《致橡树》的喜欢度不如我对她几首小诗的喜欢度。不过《致橡树》影响了一代人,并且作为情诗,作为女性的心声,仍然继续在影响着许多女性,也因此该诗已经成了她的代号。
这让我联想起北岛也有类似情况。前一阵读到他说,人们一提北岛,就拿《回答》一诗作代表。《回答》被引用无数,现在他自己对这首诗都感到厌恶,因为他后来的许多诗都超过《回答》,可人们似乎还是抱住《回答》不放。
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舒婷被列入朦胧诗人。其实现在读起来,她的诗一点都不朦胧,也不难懂。虽然中国新诗经过70后特别是80后年青一代诗人的耕耘后,从思维角度、意境和想象乃至诗句格式等方面都有长足跃进,我品读舒婷上个世纪的诗,仍然感到它们经得起时间考验、跨越时代的恒常魅力。这魅力主要不在形式,而在那些长短句深层的思想蕴藏。
见到这位著名的老乡诗人,还一起亲密照相,我欣喜不经意中就这么了却了一桩心愿。真是非常的高兴和荣幸。
简易讲台
中领馆车参赞在作介绍性发言。舒婷右手边是她先生陈仲义。
今年八十三岁、身经百战、热爱文学的张锐文先生也来了。
舒婷诗朗诵:《致橡树》
舒婷谈话
我左手边第一位是刚认识的陈森(她告诉我她读我博客已经很久);第二位是洛杉矶华文协会尔湾负责人王克难。
我们说起本地话来
和陈森在一起,她和我分享了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