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毒于蛇 [2011/08]
- 对婚姻我现在怎么看的 [2013/12]
-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2012/06]
- 殷秀梅:女人,歌,大时代 (上) [2012/06]
- 散文第五次获全国性奖项 [2012/05]
- 走出植牙诊所,我两泪涟涟 (上) [2011/02]
- 怀念我开过的两辆车 [2014/03]
- 奥运女剑客申雅岚的眼泪 [2012/08]
- 职场内外:袜子这档子事 (图) [2011/11]
- 来到咸阳瞻仰茂陵 (图文) [2018/04]
- 恋母情结和爱屋及乌 [2012/08]
- 绝对猜不到,儿子从德州带给我什么 [2015/06]
- 小说获第20届汉新文学佳作奖 [2012/09]
- 为什么女人的钱比较好赚 (图) [2014/04]
- 感恩节就医,感恩节祈愿 [2011/11]
- 即景:生米已成软粥的老夫老妻 [2010/10]
- 血热水醒:有感于龙应台女士的北大演讲 [2010/10]
- 一无所有 (附北大毕业照) [2013/05]
- 虔谦散文将入编中文教材 [2012/05]
- 叔叔,你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2010/11]
- 儿子获得全美高中演讲比赛第二名! [2011/06]
- 半碗人参汤折腾了我两礼拜 [2012/05]
- 作品荣获一等奖 (图) [2011/07]
- 今天同事就中越危机发难 [2011/06]
- 生日感言 (附图) [2013/03]
- 257字小说:小青 [2011/10]
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没有一次性尿片,也没有什么尿不湿,统统都穿开裆裤!那时候的孩子,只要不是超人,开裆裤大致都要穿到两、三岁;情况接近阿甘的,大概要穿到四岁或者……穿着开裆裤,可想而知,尿,常常是随地撒的。撒就撒,不用马上换裤子;那水分都进地里去了。
我在美国当过保姆,照顾一个两岁男孩。两岁,正是训练不要随时尿、要上厕所的年龄。我当时自己还没有孩子,没有训练孩子“文明尿尿”的经验,有时候不免显得仁慈。孩子的母亲说:你干吗犹犹豫豫的?他尿裤了,就往他屁股上抽巴掌,这样他才能有印象,能记得下次不再犯。
说真的,我不记得当时奶奶如何训练我,但肯定不是抽巴掌。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顺利过来了,有一天,我们都告别了开裆裤。
省人事了以后,在华南,在华北,我都看到过大人,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当众让小孩子撒尿的情况。我的眼睛并没有圆睁,我的眉头也没紧皱。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我穿过开裆裤外,还有我对“童子尿”的一番认识。听大人说,也看书上说,童子尿(狭义地说是小男孩的尿;广义地说是所有小孩子的尿)不仅干净,而且还有相当的药用价值。大概因为这第一个原因,我常见隔壁四邻的人拿小孩子的尿浇花草;因为这第二个原因,我的确听说过谁谁喝过童子尿。
童子当众撒清尿,好像也不是中国特有,甚至不是中国最为著名,最为著名的要属比利时。我们都知道布鲁塞尔有尊小于连撒尿像,特别可爱。那尊雕像有两个传说,其中之一竟然是看着小于连当众尿尿使得比利时军队士气大振!
看样子这个小孩(我们以五岁以下为界限)和大人之间有关尿尿的默契,不仅在神州的历史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曾经是一段美好的自然过程。(这里我要强调“自然”,以提醒大家人类现在已经文明得离各种各样的自然都非常遥远了,回不去了。)如今,那一段美好的自然过程显然已经终结。我们闽南人,广东人,四川人……不仅要入地随俗,更要与时俱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我们都乐意再去当山顶洞人。
反过来说,我讲这段“过去的事情”,也是想提供给我们的新新人类参考:由于许多父母经历过和我相类的过去,他们会有稍微长一点的“进化”和适应过程。如果你们在帮助他们“进化”的同时,讲究一点方式方法,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爱心和宽容,那么你们的功德就相当的高啦,你们的素养就相当的过人啦!
最后还有一件事要说。美国是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国度,包容度伟大得不得了。不过在美国,还是常会有人抱怨自己被歧视。其实歧视也好,轻视也罢,是人常会犯的一个错误。什么北方佬啦,美国佬啦等等,都是带有歧视性的字眼。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因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学位、宗教信仰、身体状况等等,就歧视或轻视别人。现在,大陆人在外国、外区域的形象似乎不是太好,常被斥:素质差!平心而论,我也有过一些看法。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内地一些同胞因为财大而气粗。所谓“气粗”这里的意思就是傲慢、目中无人。不过2012年我和内地同胞旅游团一起游美东,我惊讶并高兴:那一次的旅游,我所有的内地同伴们都非常的文明和有礼貌。有一次,隔壁一对浙江夫妻跟我们借茶壶煮水。而后简直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给了我们礼物不说,后来有机会再来美,还没有忘了不辞辛苦来看望我们,把我们视为好友。
看着那些口水仗、那些乱飞的帽子,说一句题外也题内的话:人,能不能多一些自然,少一些纲常? 能不能多一些感念,少一些观念?我们这一代所谓的海华、港澳台华……归根结底,都是吃那一片土、喝那一江水长大的。还是那句话,还是那份情,那一种心态:成长中的中国和中国人,需要我们鞭笞,更需要我们的情义、耐心和宽容。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素质又高在哪里呢?!
《和内地游客同行有感》(见虔谦散文集《天涯之桑》)
圣诞小于连 (转自维基百科,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