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伤我心】-----八卦一下窦唯和他的女人们 [2015/01]
- 姜文啊,你可得悠着点儿------观《一步之遥》有感 [2015/01]
- 房子的故事(1) [2018/07]
- 扎克伯格,你丫就一Asshole! [2016/03]
- 中国男人不男人的一面 [2012/04]
- 我身边的末法行者(中)【2012贝壳村夏令营之达人秀】 [2012/07]
- 骆家辉,你还真厉害! [2011/09]
- 难道事实还不够有力吗? [2016/05]
- 老情人儿来了 [2012/02]
- 《纸牌屋》---为什么中美政客都爱看? [2014/02]
- 歌与记忆(7) [2017/06]
- 我堕落的那些年(二) [2012/05]
- 歌与记忆(3) [2017/06]
- 晒晒一个好学生的成绩单 [2012/02]
- 别让人牵着你的生殖器走!--诺贝尔和平奖有感 [2010/10]
- 百善孝为先 [2013/03]
- 懂你,就不再伤害你! [2012/06]
- 新闻媒体该不该有立场? [2012/10]
- 我有话要说 [2012/10]
- 村里的左派和右派看过来 [2012/03]
- 我堕落的那些年(二十一)【18+】 [2012/07]
- 村里的大佬们,剑下留情! [2012/02]
- 贝壳村的那片天空,被她们撑起 [2012/08]
- 最后的儒者和他们的思想(六) [2013/01]
- 我的网络观(戒村十天有感) [2012/08]
读了芦笛先生的《屈原的自恋与他恋》(以下简称《自恋》)一文。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确实存在那种以丑化中华民族为己任的人。
刚刚过了端午节,村子里很多美文歌颂屈原,歌颂气节,歌颂风骨。
我想,这是两千多年来,这个民族对那个不悔英魂的一种怀念,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然而,有人要颠覆这个传统,颠覆那个带给这个民族不朽英魂的那个人的形象。
这个人,就是芦笛先生。
在《自恋》文中,芦笛先生说自己年轻时就经常熟读《离骚》,因为当时他失恋了。读《离骚》,最能与他当时的失恋心境产生共鸣了。所以,失恋的芦笛先生就反复读,认真读,都快能背下来了,那可不是一般的有文化。
直到最近,芦笛先生才从网上偶尔发现有人说屈原是个同性恋,于是,芦笛先生恍然大悟。立刻把那篇抚慰了他那颗失恋的心很多年的《离骚》,重新做了一次彻底剖析,并得出结论:
屈原是个有洁癖的,自恋的,被那个双性恋的楚怀王抛弃的男同性恋。而且,在这对情侣中,屈原扮演女角。
当然,芦笛先生没有一点儿对同性恋的歧视,相反,他认为把屈原当作是爱国诗人,是糟践屈原,同性恋情也是恋情,不比异性恋差。同性恋的屈原比对君王的愚忠的屈原,那不知要高尚多少倍。
芦笛先生真不愧是当代中文作家之中,追求真理的文化先锋。为了“真相”,他不惜颠覆甚至击碎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那个不朽英魂的美好形象。
芦笛先生知道真相往往很刺痛,但芦笛先生不怕刺痛。芦笛先生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对于芦笛先生的这种精神,我是十分钦佩的。
只是,读了芦笛先生的《自恋》,我确实还是有几点不理解:
《离骚》,按理说,这个在芦笛先生看来,原来是首关于一个自恋的,有洁癖的同性恋,抒发失去同性爱侣时的无比感伤的失恋情诗。那么,这样一首描写同性的失恋情诗,是如何对芦笛先生这个失去异性爱侣的失恋产生共鸣的呢?看来,芦笛先生是有大爱之人,什么样的爱,都是爱。
芦笛先生读了那么多遍《离骚》,加上芦笛先生的才学,难道体会不出,那是首讴歌灵魂的诗歌吗?一个高洁的灵魂“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又怎能让任何秽物去玷污?只饮朝露,只餐野菊,这种对灵魂的洁身自好的美妙比喻,如何到您那就演变成了洁癖呢?
芦笛先生博古通今,难道不清楚现代的同性恋与古代的同性知己的区别吗?
如果您不太清楚,我可以提醒您一下:
这个区别就是:现代的同性恋是精神加肉体,而古代的同性伴侣一般只在精神层面。无论是西方的柏拉图式的,还是中国的断袖,都是没有肉欲的一种同性爱情。因为那个时代,女性接受教育有限,很难成为如苏格拉底,亚历山大这样人的精神伴侣;为什么断袖?因为那个帝王怕弄醒他的同性知己,还因为,他们都是穿着衣服的!
用现代的这种堕落的精神产物去套用古人,是您芦笛先生的思维定式,还是故意而为之?
芦笛先生我还想问您,《离骚》已经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不朽遗产,怎么让您那么一翻译,就变得恶俗无比呢?如果您不擅长,那为什么一定要献丑呢?
您还真有这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宁可自己献丑,也要把您想恶心的人恶心到家。
芦笛先生,您做到了。
因为看了您的《自恋》,我真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