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伤我心】-----八卦一下窦唯和他的女人们 [2015/01]
- 姜文啊,你可得悠着点儿------观《一步之遥》有感 [2015/01]
- 房子的故事(1) [2018/07]
- 扎克伯格,你丫就一Asshole! [2016/03]
- 中国男人不男人的一面 [2012/04]
- 我身边的末法行者(中)【2012贝壳村夏令营之达人秀】 [2012/07]
- 骆家辉,你还真厉害! [2011/09]
- 难道事实还不够有力吗? [2016/05]
- 老情人儿来了 [2012/02]
- 《纸牌屋》---为什么中美政客都爱看? [2014/02]
- 歌与记忆(7) [2017/06]
- 我堕落的那些年(二) [2012/05]
- 歌与记忆(3) [2017/06]
- 晒晒一个好学生的成绩单 [2012/02]
- 别让人牵着你的生殖器走!--诺贝尔和平奖有感 [2010/10]
- 百善孝为先 [2013/03]
- 懂你,就不再伤害你! [2012/06]
- 新闻媒体该不该有立场? [2012/10]
- 我有话要说 [2012/10]
- 村里的左派和右派看过来 [2012/03]
- 我堕落的那些年(二十一)【18+】 [2012/07]
- 村里的大佬们,剑下留情! [2012/02]
- 贝壳村的那片天空,被她们撑起 [2012/08]
- 最后的儒者和他们的思想(六) [2013/01]
- 我的网络观(戒村十天有感) [2012/08]
我在一篇博客中的回帖,去掉敏感字,重新组织一下,成文如下:
首先,我没说过儒学不与“普世价值”冲突,我说儒学与外来的文化都很相容。比如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在儒家社会的长期共存。即使到了近代,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看看日本,看看台湾,我们都能看到儒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
不过,我觉得不能把“普世价值”狭隘化,政治化了。
我理解的普世价值一定是具有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被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受(至少不排斥)的人类文明。比如西方的爱与宽恕,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过去经历过价值观的狂热期,我们应该知道那是什么结果。如果我们把自己所推崇的当今主流价值观无限上升,例如把一种政治体制追捧成普世价值,那不是一件好事情。恰恰相反,与主流价值保持谨慎的距离,不仅使我们自己远离狂热,也是对主流价值的一种爱护。
所以,我不会说儒学与一些人所说的“普世价值”不冲突的。我认为它们确实是冲突的。这种冲突来自于两种价值观对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判断上。
和网友讨论这个问题时,最感到迷惑的是:一些人能够平等地接受关于人的个体到底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学说,却不能平等地接受关于人的整体到底是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学说。
这里没有谁更道德的问题,都是人们的探索。所以,我坚决反对以抢占道德至高点的方式来讨论这类问题,大家永远是在探求真理中,而不是有一方已经掌握了真理。
我的信念很明确,坚决与手握真理的人斗争到底。因为我相信那些坚信自己手握真理的人,往往是离谬误最近的。
这个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这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万物的不同,也体现在人的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最近看李安的life of pi,里面有一个湿吡奴岛,岛上的灵猴,岛上的森林,岛上的一切都那么祥和美丽,简直就是天堂。但李安导演确实是有思想的人,他是想告诉我们:其实天堂就是地狱。连那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都宁可跟着少年PI重新回到未知而凶险的大海中,也没有去留恋那个“天堂”。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我注意到了,那就是岛上所有的灵猴都长得一模一样。
苹果公司好不好,好。能再仿造它的模式再创建一个苹果公司吗?我相信不能。
美国好不好,好。能不能把美国的些东西都拿过来,咱也成美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苹果公司都不能随便复制,何况一个国家,更何况一个大国,更何况一个超级大国?
其实,我们没有人有能力为国家提供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例如,那么多“点石成金”的所谓咨询公司,所谓投资银行本质上都是些包装公司和卖假药的,赚一票就走的主。他们为企业设计的所谓框架,所谓愿景其实大多是蒙人的,看上去很美而已。因为一个企业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就如同一个类似MBA的专家要试图去告诉一只蜈蚣走路先迈哪条腿一样,结果一定是蜈蚣不会走路了。
我们再来试想一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那更是一个庞大的比蜈蚣的腿还多的一个有机体,它有多复杂,有多模糊?不是那么简单的几条“普世价值”告诉它怎么走就搞定,就万事大吉的,那只能是意气用事,书生误国!
过去民国那代人,后来我们父辈那代人,他们比我们缺乏智慧吗?他们比我们缺乏勇气吗?不光不是,我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在我们之上,尤其是他们的信仰更在我们之上。但他们都失败了。请千万别说那是因为他们信仰错了!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你同他们没有任何分别,因为当时的他们也是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绝对正确的。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如何对待价值观的问题。什么是对某种价值观的狂热?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相信某种价值观,而导致了对其他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都给予否定的情形。
而一旦人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往往就具有了强大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们会因为正义和使命而变得暴虐和铁石心肠。这样的情形历史上见得太多了,当我们痛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当我们嘲笑文革的破四旧和批林批孔时,我们可能也正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不自知。只不过这次不是以大一统的名义,不是以共产主义的名义,而是以普世价值的名义!
好,再回到儒家与“普世”对人与人定位的分歧上来。
儒家确实是认为人是分等级的,请千万别立即一棍子打死,因为它看到的社会就是那样子的,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的。
“普世”认为人生而平等,请千万别立即豁然开朗,因为它是建立在灵魂和理念世界的基础上的。
儒家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里面缺乏神性。人嘛,总没有神完美,所以,儒学根据她观察的人类社会的状况给出的人分等级的判断,这本没有错,可看上去就没那么漂亮。
“普世”是以神为本的价值观,将人赋予了某种神性。尤其是西方自柏拉图开创的理念世界,到奥古斯丁将之与上帝的完美结合。这样,在理念世界中就可以有一套完美的人格,这种完美的人格可以映射到现实不完美的人格中,去指导去教化不完美的人格向完美转化和靠拢。于是,也才能演化出后来新教徒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普世”观念。
两种价值观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试图教化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就如同这个世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他们各自的功效和侧重也不尽相同,如此而已。非要说一个好,一个恶,只能说明我们自身的局限。
当然,和谐社会只是迎合现在的提法,儒家里讲的只是秩序社会,确实是有等级观念的。就如同在没有基督耶稣之前,伟大的柏拉图也提出了理想国的社会模式,那个以斯巴达为原型的准军事化的等级严格的国家模式。我们不会因此而去质疑当初柏拉图的道德水准,是吧?
“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是什么?它是人类文明这颗大树,经历几千上万年的生长,衍生出的一个分支,结出的若干果实。它们很好。可是,我们不能反过来,拿这个分支和果实作为一个标杆,去度量整个大树。更不能置整个大树树干于不顾,用分支来充当树干。那不是树枝所能承受的!所以,尊重历史,正视现实。
由于只是跟贴的罗列,可能会前言不搭后语。然而,同一些网友的探讨是非常愉快的,哪怕观点那么不同,因为那能激发我思考。当然也有不愉快,在不愉快中我也有一点感悟,那就是: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当所有人都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充满祥和之时突然跳出来的一只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