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物皆有两面性 看佛教的四大危害 [2020/06]
- 终于真相大白:关于毛泽东九大谣言的真相 [2014/11]
- 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社会! [2015/10]
- 台湾在蔡英文的领导下经济将步入负增长时代 [2016/01]
- 总是说中国不能民主,你同意吗? [2014/10]
- 假如六四遇到毛泽东,结局会如何? [2015/06]
- 周永康的泄漏国家机密罪到底是泄漏了什么秘密? [2015/04]
- 中国统一台湾的最佳时机和让台湾被统的心服口服 [2016/02]
- 这些反文革的是大虾扯蛋(之一)2000万非正常死亡 [2016/05]
- 这些反文革的是大虾扯蛋(之二)文革的时候很穷 [2016/05]
- 要问悉尼房价有多贵,先看这破屋! [2015/03]
- 是谁拍板决策恢复高考的? [2014/06]
- C919到底是不是中国的大飞机?几张图对比倒很有趣。 [2015/11]
- 什么原因使得朝鲜功勋和牡丹峰乐团取消演出回国? [2015/12]
- 探讨中国对果敢问题的前瞻性策略 [2015/03]
- 中国改革前后的各方面比较 [2015/11]
- 老看中国崩溃论乏味,今天来看个美国崩溃论 [2020/04]
- 武汉病毒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武汉 [2020/02]
- 到底是文革乱,还是改革乱? [2014/08]
- 2分钟详解中美贸易的全过程 [2015/12]
- 要改善中国的某些社会问题唯一出路是重回社会主义 [2015/10]
- 中印之战的重要策略 [2020/09]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有名的母亲:孟母(择邻)、徐母(骂曹)、岳母(刺字)、洪母(骂畴)……都是教子有方的母亲典范。其实还有一位,只是近百年来不大提起——宋代的陈母,她培养出两位状元。
陈母姓冯,嫁给阆州(今四川南充一带)小官吏陈省华为妻,育有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和陈尧咨。在陈母的督责下,三子刻苦攻读,陈尧叟和陈尧佐于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同年中进士,陈尧叟还高居榜首,成为状元。十年后,三子陈尧咨也高中状元(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 一家子出了俩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这位状元大哥陈尧叟后来在广东广西做转运使、安抚使,把中原医术带给岭南少数民族,还把苎麻、木棉等经济作物引入两广,对岭南的开发建功不少。他还奉命出使交州(今越南),妥善处理与黎桓政权的关系,为南疆的平安和谐做出过贡献——不知今天两广百姓还记得他吗?
不过状元哥哥的政治功业却赶不上进士弟弟。二弟尧佐一生功绩主要体现在治水方面,曾先后治理过钱塘、黄河、汾河的水患。知滑州时,适逢黄河决堤,他命人造“木龙”以杀水势,建起坚固的堤坝,人称“陈公堤”。——尧佐活了82岁,是三兄弟中活得最长的(尧叟57,尧咨64)。晚年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其实尧佐比尧叟聪明,幼时听父亲给哥哥讲书,哥哥还没弄通,他早已背会了。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写笔画肥厚的隶书,号称“堆墨书”。有一回戏子们开玩笑,在一张大纸上涂满墨汁,又在上面点了四个白粉点。人问是什么,回答说:我这是陈大人堆墨书的“田”字!
陈家三弟尧咨也是状元,然而文采不及两位哥哥。他有个业余爱好:喜欢射箭;十发九中,自称“小由基”(养由基是古代神射手)。关于此事,还有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有个卖油翁见尧咨射箭,说这也没啥,不过是手熟罢了!卖油翁也有绝技:把一枚铜钱覆在油葫芦口上,以勺浇油入钱孔,钱竟不沾油!尧咨本来脾气很大,待人粗暴,见此也不能不佩服,放老头走路。
宋朝跟契丹打交道,朝廷希望找一位仪表堂堂又善于射箭的官员陪伴敌国使者,陈尧咨恰好符合这两个条件。真宗皇帝让人跟尧咨商量,⒆晌肪逖夏福档没丶仪肽盖锥ǘ帷>菟党履肝叛源笈愿馈凹曳ㄋ藕颉保叽虮呶剩耗闶亲丛勖浅录腋缸酉蚶匆晕恼铝⑸恚趺吹侥阏舛颂巴几吖俸衤唬垢幕幻欧绮怀?(《湘山野录》)——陈尧咨这顿打,挨得可有点冤!
不过另有传说,尧咨当时对真宗说:我是儒生,如今让我改做“武弁”,得让我佩戴金鱼才行。——“金鱼”是一种金质的鱼符,唐宋时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能佩戴。他这是跟皇上讨价还价呢!
又据《渑水燕谈录》记载,尧咨日后到荆南做官,回家探母,陈母问:你在任上有什么德政啊?他回答:荆南是冲要之地,每天开宴,儿都射箭为乐,坐客们没有不佩服的!陈母听了又怒,说:你父亲从小教导你忠孝以辅国家,如今你不行仁政,天天耍弄你这“一夫之技”,你这是辱没先人啊!吩咐家人打板子,连佩戴的金鱼都打碎了!
尧咨到底挨了几回打?是只挨一回而传闻不同,还是挨打本是家常便饭?已经难于考查。不过能培养出仨进士、俩状元的“非常母亲”,肯定有非常的教育手段,这“勤打勤问”恐怕便是绝招之一。——儿子成年且身为高官还要挨打,让现代“虎妈”也自愧弗如啊!
陈家不但母亲厉害,父亲规矩也大。有人来拜望陈父,仨儿子都得在他身后“站场子”。三人当时的官衔分别是“知枢密院”(国防部长)、“值史馆”(史官)和“知制诰”(皇帝秘书)。试想这三位“高干”往那一站,客人还敢多坐吗?无不寒暄两句、起身飞跑!——这多半也是陈老爷子讨厌那些不请自来的俗客、故意摆的龙虎阵吧?
元剧大家关汉卿有一出《陈母教子》便是演说此事,剧中夸张说:不但陈氏三兄弟全中了状元,陈家还有个女儿梅英,召了个女婿居然也是状元!——这在今天看来有点痴人说梦、迂腐可笑,当年科举盛行时,这可是最流行的励志故事!
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子女?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很难找到公认的正确答案。了解一点从前宣扬的模范和典型,无论从经验角度还是教训角度,总还是有益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