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物皆有两面性 看佛教的四大危害 [2020/06]
- 终于真相大白:关于毛泽东九大谣言的真相 [2014/11]
- 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社会! [2015/10]
- 台湾在蔡英文的领导下经济将步入负增长时代 [2016/01]
- 总是说中国不能民主,你同意吗? [2014/10]
- 假如六四遇到毛泽东,结局会如何? [2015/06]
- 周永康的泄漏国家机密罪到底是泄漏了什么秘密? [2015/04]
- 中国统一台湾的最佳时机和让台湾被统的心服口服 [2016/02]
- 这些反文革的是大虾扯蛋(之一)2000万非正常死亡 [2016/05]
- 这些反文革的是大虾扯蛋(之二)文革的时候很穷 [2016/05]
- 要问悉尼房价有多贵,先看这破屋! [2015/03]
- 是谁拍板决策恢复高考的? [2014/06]
- C919到底是不是中国的大飞机?几张图对比倒很有趣。 [2015/11]
- 什么原因使得朝鲜功勋和牡丹峰乐团取消演出回国? [2015/12]
- 探讨中国对果敢问题的前瞻性策略 [2015/03]
- 中国改革前后的各方面比较 [2015/11]
- 老看中国崩溃论乏味,今天来看个美国崩溃论 [2020/04]
- 武汉病毒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武汉 [2020/02]
- 到底是文革乱,还是改革乱? [2014/08]
- 2分钟详解中美贸易的全过程 [2015/12]
- 要改善中国的某些社会问题唯一出路是重回社会主义 [2015/10]
- 中印之战的重要策略 [2020/09]
经常有人在反文革的时候,说的没理了就横加指责文革的时候很穷。那时是买什么都凭票供应(事实,没人否认)。“六七十年代全国平均每人一个月只吃三两油”。他们的说辞跟没有文化的不明事理的街头泼妇或少数的农民真的是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完全不明白过去穷或没得吃是生产力落后引起!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都是靠人力,畜力的年代。不但文革时穷,文革前也是穷,解放前更穷,帝王时代,只有帝王等少数富有,百姓更是家徒四壁和少许的维生粮食而已。错误的印象就是几本描写富人的文学书籍流传了下来,都以为以前大家都是多么的富有了。
(图:文革时候的生产力基本上还是人力)
现在是机器时代,不但运输工具发达,还有各种的机器,建筑吊车,挖掘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等。以现在的生产力,全世界每年的生产总值都是过去历史上的总和。请想一想,把这样的生产能力放到文革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会那么穷吗?
现在中国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可以说不是什么改革开放的功劳,其实是生产力发展的缘故。否则,所谓的改革开放不过是复辟了资本主义,解放前就是资本主义了,怎么没有现在好啊? 为什么美国的资本主义要发展200多年,而中国达到当时美国的水平只是短短几十年呢?其实不是中国有多厉害,而是赶上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年代了!
说起“凭票供应”,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其实是政府最公平的政策。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如果没有这个措施,中国就会有很多人完全赤贫和饿死。那最著名的句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解放前或整个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文革,那个时候复辟了资本主义,有很多商人囤积粮食,高价叫卖,而很多百姓没有钱,他们买不起,就会饿死。估计饿死的不会是少数。大家也可以去比较一下反文革推崇的解放前时代,那个时候全国有“平均每人一个月只吃三两油”“吗?如果有,那么怎么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冬天每天早上都要拉走几板车的冻死人呢?
所以,反文革里有很多的人通常都是不客观,不理性,和不辩证思维的人或带有色眼镜的人。在他们眼里连文革时的生产进步也是坏的。一说文革就一定什么都坏的,不能说有任何好的地方。容不得半点的异见。他们通常都是大虾扯蛋。
下面我们也可以来看看,文革的经济真的是崩溃的边缘吗?没有发展吗?如果没有发展,那么10年中国大地多了2-3 亿人吃什么呢?显然,如果生产停滞,这2-3 亿人是不可能多出来了。就是3岁的小孩也懂的道理!2-3亿人是个什么数字?美国自己生还移民了很多人到现在也不过是2-3亿人哦。让那些所谓的文革“崩溃”论,“浩劫”论的见鬼去吧!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是明显的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只有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69、70两年GDP增率分别达16.9%、19.4%,这不仅高出1975年,而且在建国以来也极为少见。关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从各个经济部门情况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工业交通方面,1965年开始并持续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0亿元,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进展,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状况,形成有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有较高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战略后方体系,促进了内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建设前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1972年以后,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的“四三方案”为中心,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周注:我现在所在的工厂,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向国家上缴5亿元的利税),基本满足了国家对这些部门的需要,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文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陆续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玛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产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还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方面,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建国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页。)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并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至今我们的水利设施的80%还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见新华社2000年6月5日报道)。
科学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5年11月28日,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正如邓小平1988年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人工合成胰岛素、(2)杂交水稻、(3)汉字激光照排、(4)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均出自文革时期。
粗钢产量:1949年,中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而印度则有137.4万吨,是中国的8.7倍。到了1978年中国3178万吨,印度995万吨,中国是印度的3.2倍。1975年,中国钢产量达到2390万吨,首次超过了英国的年钢产量.
文革时中国基本上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1952年,中国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就颠倒过来了,工业占72%,农业占28%了。那时中国是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预算盈余的发展中国家。
“文革”时期主要成就
1966年
1月28日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月4日 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5月3日 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0月8日 我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2月23日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
1月5日 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1月16日 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7月26日 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9月5日 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一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5日 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
1月8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2月23日 我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4月15日 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9月3日 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969年
2月21日 《人民日报》宣布,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毛去世时,中国基本上都是财政盈余预算,记得当年国库还盈余100多亿,后被邓小平送给老干部了, 文革百姓积累的家底让邓小平等所谓的老干部挥霍一空,还大骂文革不好哦,别忘了他们到“五七”干校劳动还是工资照发。)
4月2日 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5月5日 我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6月13日 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7月8日 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9月13日 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
9月25日 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9月26日 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9月30日 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9月30日 我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我国奠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月3日 我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0月4日 我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0月28日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1月14日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970年
4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月1日 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7月17日 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
10月16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0月17日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1年
1月2日 我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月3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5月15日 开展工业学大庆
6月27日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9月27日 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最多的一年。
10月2日 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1月1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日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1月30日调资28%。
12月7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
1月13日 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1月28日 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2月21日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5月13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8月21日 从联邦德国、倭国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领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9月10日 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10月13日连接中南和死难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1月26日月住越南抗美26.57亿元。
12月26日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
1月2日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日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日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日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月4日 中国倭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日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9月3日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30日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日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日 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974年
1月12日 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1月21日 国务院要求跟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1月22日 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2月17日 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2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2月24日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3月23日 我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3月30日 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4月2日 我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4月31日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5月15日 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7月17日 我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8月9日 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9月12日 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9月12日 我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9月15日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9月30日 新华社报道,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0月3日 我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10月2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10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12月19日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1975年
1月14日 新华社报道,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1月15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2月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2月4日 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5月30日 我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5月31日 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7月5日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7月8日 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7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7月2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8月8日 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8月19日 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8月19日 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8月30日 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9月3日 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9月14日 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10月7日 水稻培育出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12月24日焦枝铁路通车。
1976年
1月21日 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3月13日 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3月22日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4月21日 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4月24日 6011米超深井打成。
6月6日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6月29日 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7月6日 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7月6日 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7月23日 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8月7日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8月23日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9月9日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
10月5日 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10日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谈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12月11日告诉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