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食为天》--·嘻哈大士·

作者:点点星河  于 2010-12-11 13:1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4评论

·嘻哈大士·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嘻哈老头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讲个吃饭的故事吧……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主脉:长江与黄河,由此形成“两河文化”。两河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因此,炎黄子孙历来对“食”的重视甚至到了“敬畏”的程度——民以食为天! 正因此,国人中不乏“美食家”。所谓美食家,当然是指吃遍东西全球、尝遍南北大菜、品尽海味山珍,并且对吃颇有心得的饕餮大家。但我对美食家的理解又有不同,我认为美食家也需分类: 用心去研究吃的人;2、用命去研究吃的人。 

我,更敬重第二种。 

美食家 

中国广东人最善吃,有道是:天上的除了飞机,地下的除了板凳,无论两条腿、四条腿,甚至没有腿(肉蛆)广东人都可进嘴!广东有一酒楼名曰“食通天”,好家伙,连天都能吃通,着实了得! 

一般人对吃的认知,当与美味相关,因此就有了各种烹饪专著,有些极品佳肴如鱼翅、鲍鱼、海参、山珍等等,无十数日准备无法品尝;在红楼梦中,一道极普通的茄子,其烹调方法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至“满汉全席”,则需穷数年之搜集、数月之筹备、数十日之烹饪,还要花数日时间去——吃!诚可谓“工程浩瀚”。而这一切匪夷所思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好吃! 

而我对吃的认知,则与生存相关!当年西北农民每年分配粮食根本不够吃,因此绝对不能老吃米饭馒头之类的“干粮”,否则粮食过早吃光,接不到来年新粮打下,是要出人命的! 

西北农村一天只吃两顿饭。吃两顿饭滋味极痛苦,整天如此强大的劳作,需大量食物补充,但为节约粮食,只能吃两顿饭!两顿之间的时间(无论是清晨、午间、甚至夜半),你会始终感觉饥肠辘辘,那种饿得前心贴后背的状态,实在是对人意志的巨大煎熬! 

而一到农忙,节气不等人!错了节气播种,就有可能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哪怕只一天,非常奇特),错了节气收割,地里的庄稼就有可能倒伏脱粒造成减产。因此农忙时各家主妇就要争分夺秒,在最快时间内做饭,家人也要在最短时间内吃完饭立即干活。最紧张时则会送到地里吃。 

于是,在“节约粮食”和“节省时间”两大因素的驱动下,中国西北地区发明了一系列非常独特的食物烹饪法: 

“调和”: 

所谓调和,其实就是一种各种粮食与各种蔬菜的“大杂烩”。具体烹饪方法是:先烧水,再下米;待米煮至半熟,则缓缓搅入一碗事先调好的面糊,令饭汤变得浓稠;最后再倒入大量剁好的青菜萝卜,撒上一把盐即成(如有条件,滴数滴香油)。粘粘糊糊一大锅——与拌猪食毫无二致!一家大小或坐或蹲,稀里哗啦吃个肚儿圆! 

这种烹饪法能节省大约2/3的粮食,而且非常符合今天健康饮食理论:多品种、多杂粮、多蔬菜、少油腻、无荤腥。 

最重要的是:如遇荒年断了粮,调和饭则可以麦麸、稻糠、野菜、块根、树皮、树叶等任何能够进嘴的东西取代(也叫“瓜菜代”)。由于无物取代面糊,无奈饭汤就只有变得“光可鉴人”。而这一切挖空心思的努力也只有一个目的——活命!

“蒸榆钱”: 

中国西北多榆树,榆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生命力极强,但生长较缓慢,因此木质坚硬。西北农村多用榆木打制家具,经济耐用。榆树多节,树节处更坚硬,因此西北人往往用“榆木疙瘩”形容和责骂不动脑子的笨蛋。

每到春天榆树就会长出一串串翠绿嫩黄的“枝芽”,但那可不是树叶,而是榆树的“果实”。其形状很像一串串古代的铜钱,因此人们很形象的叫它“榆钱钱”,榆钱能吃,而且很好吃。每到此时人们就开始忙碌(尤其是小孩),爬上一棵棵榆树采摘鲜嫩的榆钱拿回家洗净,趁榆钱沾满清水时撒上面粉拌匀,然后上蒸笼蒸约15分钟,拌些细盐麻油,一家大小就能“大快朵颐”。蒸榆钱色、香、味俱全,非常好吃!

春天,榆树会不断冒出一批又一批、一串又一串的榆钱,这种神奇的现象能够持续许多天。各家便会抓紧时间天天采摘,因为榆钱不但好吃,更重要是能省下不少粮食! 

然而一到荒年,榆钱就成为极其难觅的“珍品”,取而代之的则是野菜、树皮和树叶了,因此许多榆树也就遭了殃——没皮!

“醋烧肉”: 

西北农村不吃酱油,认为那是城里人吃的“高级货”,其实是因为酱油农村家庭无法做出。因此连 “红烧肉”都是用醋做的。

用醋烧肉,对醋的要求自然就高,好醋香而不酸,坏醋酸而不香,绝对不同!用醋焖的红烧肉用黑瓷瓦罐装好,上面封一层猪油,能保存3—4个月。 

农村过年才会杀猪,猪肉做成醋焖红烧肉封罐后置于阴凉处或干脆埋入地下,到春天农忙时一块“锅盔”,一壶清水,打开黑瓷罐挖出几块醋焖红烧肉,送到田间地头那就是极品佳肴!醋做的红烧肉谁吃过?我吃过,告诉你,绝对好吃,微酸,一股沁入心扉的清香,比用酱油做得要好吃得多! 

“锅盔”: 

西北农村每到冬天过年时,还会烙制一种极有特色的食物:“锅盔”,所谓锅盔,是一种状如车轮的巨型大饼,其大小取决于那个烙饼的特制生铁模子,模子分上下两块,下块有沿(沿高决定饼的厚度),上块只是个铁盖,无沿。一般直径约50—60公分、厚约8—10公分,大者可达1—1.5米,厚约10—15公分。 

具体制作方法是:把面粉、玉米面、掺南瓜糊和好待用,把烙锅盔的生铁模子底部煨上火碳,把和好的面粉掺南瓜糊放入模子底部,盖上铁盖,铁盖上面也堆满烧红的火碳,这样“上下夹攻”,约一小时后,打开铁盖拿出里面的大饼,一个上下焦黄,香气扑鼻的大锅盔就做好了! 这样做出的大饼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干爽。西北农村制作锅盔的真实原因也就十分清楚:为了农忙的储备——易于保存! 

“土豆丝”: 

中国西北还有一道“名菜”——炝炒土豆丝。西北土地含沙且偏碱性,非常适宜种土豆,土豆多产,每亩约为粮食作物的3倍,是粮食缺乏时的最佳替代品。但土豆煮熟后发沙,不宜下咽,于是西北农村就充分利于他们的智慧发明了“炝炒土豆丝”。 

炝炒土豆丝极考刀工,把土豆洗净后先打出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薄片,再用飞刀快速剁出极细的细丝,用清水浸泡,沥干待用;起油锅,放少许葱花及辣椒丝爆香炒锅,倒入土豆丝大火颠炒,待土豆丝刚一变色,立即喷上老醋,时间稍迟土豆丝就不爽脆,再加适量细盐翻炒,出锅,一大盘香辣爽脆的炝炒土豆丝即可上桌,既可当菜,又可代饭。炝炒土豆丝的作用也就十分清楚:好吃又管饱——一举两得! 

这里还有一段趣事:我浦去香港,四表姐夫(英国人)请我到一家高档西餐厅吃饭,特意给我点了该店一道“名菜”(极贵)。须臾菜到,一看,一个精美的盘子,里面一团锡纸,锡纸里是个煮熟的土豆,中间切一刀,填了些肉末……饭后四表姐夫问:“味道如何”?我一笑置之。 

第二天我炒了盘土豆丝给大家吃,四表姐夫问:这是什么?太好吃了!我答:“土豆”。四表姐夫连连摇头:不可能,我吃了半辈子土豆,土豆怎么是脆的?不可能这么好吃!我哈哈一笑,幽了他一默:你昨天请我吃的土豆做法,我们中国人也会,不过是煮给猪吃的! 

“西瓜泡馍”: 

当年西北农村一种非常奇特的吃法叫“西瓜泡馍”而且是招待贵客时才会提供。所谓西瓜泡馍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秋天西瓜成熟时,在瓜地摘下熟透的西瓜,用指甲在瓜上掐一道沟,用手大力一拍,西瓜即成两瓣。一人半个,折两根树枝当筷子,先把中间吃个洞,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馍掰碎泡入西瓜,然后连瓜带馍吃个不亦乐乎! 

我母亲至今吃西瓜不许切块,一个人抱半个西瓜拿勺用“黑虎掏心”法挖着吃,非常霸道——当年惯的毛病! 

西瓜泡馍的特点也就十分明显:当饭、当菜、当汤、当水果——一举四得!

后记: 

当年西北农村对奢侈和腐败的定义是:
某人家里不喝稀的,天天吃干饭——败家!
某人家里鸡蛋不卖,自己全吃了——败家!
腐败之最:某人吃了种子粮——彻底败家!

(说明:粮食种子是来年农民的命,即便饿死也绝不能动,否则等于找死!) 

这些都是当年农村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败家子的标准!恐怕是今天年轻人根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吧? 

二、跑得快 

我从小善跑,一般田径运动员善短跑者不善长跑,善长跑者则不善短跑。而我却无论短跑长跑都了得。这一独特本事又与吃有密切关系——吃出来的! 

短跑:读初中时,每当距下课时间还有1分钟左右,许多同学(男的)就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受到感应,几乎同时手握饭盆,一条腿跨出课桌外,以便随时准备起跑,铃声一响,便如脱弦之箭争先恐后冲向饭堂。 

为什么?因为大家知道,打饭师傅为保险起见,往往会“留一手”,开始打饭时打少一些,以防最后饭不够,因此最后总会多出一些饭。于是最先打饭并最快吃完的人就有福了,他们就可二次排队,多得到一小份“剩余物资”。

当你津津有味享受着那份“剩余物资”,并同时面对众多羡慕、嫉妒的眼光时,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是由然而生!久而久之,我便跑得比兔子都快! 

长跑:由于吃饭跑得快,居然被市体委主任“慧眼”相中,跳高、跳远、短跑试了一大轮,最后决定让我练长跑,练长跑极其枯燥辛苦,每日鸡鸣即起,一跑起码8—10公里,每遇比赛,训练量就成倍增加,但我却始终坚持。 

为什么?今日之运动员历尽千辛万苦,往往是为了在国内及国际赛场争金夺银,一可“报效祖国”,二能“光宗耀祖”,三则“财源滚滚”。而我当年如此辛苦,思想却绝对没有如此伟大,动机非常简单,其一,是为了——吃!其二,也是为了——吃!其三,还是为了——吃! 

当年读中学时一旦被选入市体育队,就能参加省运会甚至全运会。每当比赛前夕就会有1—2个月的集训,集训期间市体委伙食四菜一汤,盘大、肉多、油水足,米饭馒头管饱!而到正式比赛时更加不得了,省里的伙食简直就可用“奢侈”来形容!

这种日子平时想都不敢想。因此,当年这种天堂般伙食的吸引力,绝对不亚于今天运动员的世界冠军梦!因此,为了每年能如愿进入市运动队,我简直愿意跑到天尽头!(只是鞋子太费买不起,于是常常光脚跑)。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文革终止。但我却从此善跑,并一直坚持锻炼,带给今天的好处是: 

我从不睡懒觉;
至今健壮如牛。

三、伤心 

人遇美食,自然大快朵颐、兴高采烈,何来伤心?。而我当年面对“美食”就曾经“伤心欲绝”!

时值59年,恰遇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疯狂而荒诞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刚刚结束,随之而来的报应是:大饥荒的阴影笼罩全国!时年我九岁,与妹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小学教师,照理全家可吃国家供应的口粮,但当年正大搞人民公社“大锅饭”,于是我们的口粮就统统被送进了食堂,这下全家可就算入了地狱,大食堂里干粮越来越少,天天喝菜糊稀汤,而就是这些稀汤也越来越“光可鉴人”。“饿”的感觉几乎整天如影随形、不离不弃,那种滋味只有一个词能够形容——煎熬! 

忽一日,大食堂不知从那里搞来几大桶“豆浆”,稠呼呼、白晃晃、热腾腾煮了一大锅!每人还发一个黑褐色的“野菜团子”(其状如牛粪而略小,其味赛鲍翅而过之)。这可是少有的“极品佳肴”啊!

每到开饭前夕我总是迫不及待最先到达食堂,因此最先发现了这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今天有豆浆吃!拿出早已提在手中的饭盆(因要尽量多装,是个巨大的铁皮罐罐),就把属于自己家的三份豆浆打到手,兴高采烈一路小跑往回走,那种兴奋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拎着豆浆走到半路,迎面看见学校一位姓紀的老师(平时对我极好),正在不紧不慢往食堂踱步而来,于是边跑边用吃奶的力气大声呼喊:紀老师,快去呀,今天食堂有豆……话音未落脚下一拌,只听稀里哗啦……一罐豆浆洒了一地,铁皮罐子叽里咣铛滚出去八丈远!我死盯着逐渐远去的铁罐和白花花一地的豆浆(那一幕我至今极清晰),刹那间时间好像被凝固,耳边连声音都被静止……忽然,我感到了一种天塌地陷般的绝望……悲从中来,便开始象火山爆发一样嚎啕——哇……! 

人们开始围拢过来劝我,但就是劝不住,我越哭越伤心,抽得都快没气了,连食堂伙夫头杨红鼻子(酒糟鼻)亲自跑来重新给我打了满满一罐豆浆,我还是止不住哭。哭了个天昏地暗惊天动地,大概当年孟姜女哭长城也不过如此!最后母亲来了,我才止住哭。她一言不发把我拉起来往回走。此时我已知闯祸,也自知“在劫难逃”!因从小母亲训诫极严,做错事必然会受处罚。今天洒了全家的豆浆,还惊动了“满世界”的人,肯定大祸临头! 

但我错了,这次母亲没有处罚,回家后盛了三碗豆浆,给我一碗,我哭岔了气,一时吃不下,妹妹一碗,妹妹大概觉得我有点“莫名其妙”,于是置我于不顾,趁机“大快朵颐”。母亲也一碗,只是,母亲的一碗许久未动……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的! 

四、饿死了 

我太太低血糖,说饿就饿,立马要吃,否则便如“霜打的茄子”站都站不稳。因此,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饿死了!”。然而,我只要听任何人说出“饿”字,心头就会一颤! 

一般来说,人们对“饿”的理解和定义是:“我想吃了”, 或“到了吃的时间”,如此而已。但我对“饿”的理解则完全不同,我会强烈意识到“饿”的确与“死了”相关! 

只有经历过从59至61年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人,才会有这种完全不同的感知。当年大搞人民公社“大锅饭”,大食堂里干粮越来越少,天天喝菜糊稀汤,而就是这些稀汤也越来越“光可鉴人”。于是大家都拼命多喝以填饱肚子。 

因此,当年西北农村吃饭(应该是“喝”饭)所用饭碗也越来越大,最小的叫“蓝边碗”,其容量约是我们现在常用大号饭碗的一倍(约能装3两米饭或2两面条);还有一种叫“老碗”,其容量约是“蓝边碗”的一倍;最大的叫“海碗”,其容量约是“老碗”的一倍。 

海碗西北农村并不用,我是在文革大串联期间走到陕北看见的。在一个煤矿食堂里,一大群刚刚升井的矿工连脸都来不及洗,个个一张包公脸(不动),两个白眼球(乱转),每人手捧一个“巨大无比”的海碗,满满一碗玉米糊,再加一大块玉米饼,喝得如“巨龙吸海”,吃得似“饿鬼扑食”。那才真正是“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几分钟解决战斗!你还别说,那种吃法真有点“左持海,右擒饼,千里卷平岗”的气势!我当年试着端了一下盛满玉米糊的海碗,一只手根本端不动!

而到了饥荒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已不用饭碗,开始用比脸盆稍小一些的搪瓷盆喝(或灌)饭了。时间一长,一个个肚子明显凸出,与近年来我们所见到的如埃塞俄比亚、刚果、塞拉里昂等地饥民的模样毫无二致——似人似鬼、非人非鬼,十分恐怖! 

想当年,人们每天脑子里所想的唯一的大事就是:吃!只要是能吃的,甚至包括一些不能吃的,都统统想方设法塞进嘴里填肚子。其中吃的最多的就是各种野菜,但野菜往往有毒,吃多了人会浮肿,于是许多人就浑身肿得像个弥勒佛,但脸色发绿——似人似佛、非人非佛,同样非常可怕! 

然而情况还在持续的恶化,到61年时,大地上一切可吃的东西基本都被吃光了,于是开始有人饿死。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因此相信许多人都曾经直面死亡,但有多少人见过饿死的人?恐怕极少,我见过! 

饿死之人与病死之人完全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恐怖的地方是:饿死之人并无病痛感,与常人无异。只是精神萎靡、寡言少语、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并且会很怕冷,于是每每会缓慢移动到南墙根下晒太阳,当年我也很喜欢这样蹲着晒太阳。但晒着晒着,你会突然发现其中一人头猛一栽……那就完了!栽一个,死一个!所谓“路倒”实在是形容得非常贴切。我后来再不敢和别人一起晒太阳,至今在海边沙滩看见人们享受日光浴,我总有一丝怪怪的感觉,总有一种想过去翻翻他(她)的冲动…… 

(特别说明:我向毛主席保证,本人绝对不是有“非份之想”,只是想去看看他(她)们是否还……) 

更恐怖的是三年饥荒浦过,开始有食物时,人们开始恐慌性暴食,结果又撑死了一些人。撑死之人则万分痛苦,因为长期缺乏食物,每天以大量稀汤菜糊为主,导致胃壁极薄、胃室极大、而消化能力极差,因此一旦大量进食米饭面饼及肉类食物,便根本无法消化,进食数小时后便会剧烈肚痛,开始在床上疼痛翻滚、嘶叫哀嚎、四肢乱抓、双目炯炯、不到一夜便会死去。其垂死过程痛苦万分,极其恐怖!此时医生也往往束手无策,极难救治。时年农村有“广播网”,西北农村叫“电匣子”,于是地方政府又通过这些“电匣子”警告人们不要过快暴食以免丧命! 

我有一个学生,年纪大我几岁,他就告诉我,当年饿得前心贴后背,天天大量喝菜糊,肚子越来越大(似鼓),胃壁越来越薄(如膜)。一次遇到吃面条,大喜过望,就拼命吃,吃着吃着,就听见自己肚子里“噗”的一声——胃暴了!拉到医院抢救,差点小命玩完!此兄现在身家过百亿,说到此事,乃不胜唏嘘! 正因此,我从来听不得任何人喊饿! 

结论: 

我终于懂得:因为,吃——是命! 

所以,食——为天! 

高兴

感动
1

同情

搞笑
1

难过

拍砖
1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0 回复 whyuask 2010-12-11 13:25
俺老爹就是当年抢饭号称“大卫”的,吃饭极快而且很烫就可以吃下。俺倒好没遇上最困难的年代,比上一代幸福多了,而因此养成了截然相反的习惯:俺吃饭极慢,但吃什么都有滋味,白饭无菜也不在话下。现在物资丰富,偶尔还是喜欢一顿白饭清肠胃的感觉。
0 回复 001zmm 2010-12-12 11:45
点点发文必看,按爪
1 回复 点点星河 2010-12-12 14:20
001zmm: 点点发文必看,按爪
多谢支持!
1 回复 点点星河 2010-12-12 14:20
whyuask: 俺老爹就是当年抢饭号称“大卫”的,吃饭极快而且很烫就可以吃下。俺倒好没遇上最困难的年代,比上一代幸福多了,而因此养成了截然相反的习惯:俺吃饭极慢,但吃 ...
俺老爸也有过快吃抢饭的经历。很有点意思。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6: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