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点家南京盐水鸭的做法 [2010/05]
- 王菲《心经》--哀悼上海火灾逝者 [2010/11]
- 迟来的月饼——奶黄月饼的做法 [2011/10]
- 醉螃蟹(敢吃的请!)哈哈! [2011/03]
- 健康好吃的燕麦曲奇饼干 [2011/04]
- 又到周末了,吃饭才是正道! [2011/03]
- 盐水鸭,永远的盐水鸭 [2010/10]
- 烤黑椒三文鱼和烤箱版羊肉串的做法 [2011/01]
- 在美因为婚姻加夫姓改名的几个步骤, [2010/04]
- 同桌的我不温柔 [2011/12]
- 周末上菜--《梅菜扣肉》《彩椒芦笋》 [2011/03]
- 周末上菜--蒜香烤排骨 [2010/11]
- 一顿家常饭 [2011/04]
- 东坡肉来了! [2010/12]
- 上几个最近做的菜 [2011/01]
- 《为什么不能把人往好处想呢?》——点点星河 [2011/08]
- 点点家简易版口水鸡 [2010/12]
- 我愿意和地雷姐绑在一起 [2011/08]
- 瑞典肉丸子 [2010/10]
- 我与死神失之交臂 [2010/12]
- 今天晚上的水煮牛肉 [2010/11]
- 我的妈妈 [2010/05]
- 贝壳村潜规则--与大家一起思考几个问题 [2010/04]
- 关于拿红包是否要谢的再思考 郑重声明 [2010/04]
·嘻哈大士·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嘻哈老头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就讲个“感恩”的故事吧……
引子
嘻哈给美国一位老朋友发了个邮件,却一天不见回复,有些反常。于是又发邮件催问,还是不回。急了,再催,朋友终于回复,却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嘻哈不当官真是白瞎了,摆啥臭官架子?这几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此节与“圣诞节”同等重要。我们为过节忙得不亦乐乎,邮件回晚一点,你三番四次的催,过份不过份?
嘻哈吓得赶紧连连道歉兼赔不是:“嗨,对不起、敬个礼!我哪知道你们过的这些洋节日……”
事过之后,嘻哈不禁有些感慨:“感恩节”?竟与“圣诞节”同?何谓感恩?我想应该是人们对人或事所抱的感激之情,这种感觉情由心生、发自肺腑,并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在一些宗教团体里,有些感恩之心甚至会达到“虔诚”及“敬畏”的程度,实在非同小可!
人如能常怀感恩之心,自然就会充满爱心。爱心达己及人,进而胸怀宽广、心情舒畅。彼此相互理解、互爱互助,这个世界也就自然会变得充满友善而和谐。
然而,嘻哈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感恩之心既然如此珍贵、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国人是否常怀感恩之心?以及常有感恩之心?细思量、百考究,竟得到一个令人十分吃惊的答案:国人其实不善感恩!也不喜感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似乎是缺乏感恩“基因”的。真的吗?为什么?
“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旋律极佳,歌词更好,近几年唱遍华夏大地。既为“感恩的心”,演唱者自当发自肺腑、用心去唱。
嘻哈发现其实许多人唱此歌时往往面无表情,敷衍塞责,只用嘴而未用心唱,为什么?嘻哈认为这首歌所表达的内容,好像并不符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西方哲学及文化认为:先有个体(你、我、他),后有群体(团队、社团、国家),因此个体至上。基于这样的价值观,西方社会强调人权、博爱、自由、平等。
例如西方的教会,强调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彼此平等,相互照顾,感恩的基础自然由此产生。既为感恩,感由心生、心存感激,未必需要等价(或不等价)的物质回报来衡量感恩的程度,感恩的表现始终不离理性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先有群体(圈子、山头、种族),后有个体(在下、卑职、奴才),因此群体至上。基于这样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强调的是非常明显的等级观念。
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大欺小、老压少、“官大半级压死人”成为普遍现象。结果是:为尊、为上、为大者,有权羞辱为卑、为下、为小者,何需感恩?因此,感恩的基础便荡然无存。
而为卑、为下、为小者则只能盲目服从、逆来顺受。心怀不满、敢怒不敢言还来不及,何来感恩?因此,感恩的基础同样缺失。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必然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感恩之心。
大欺小:为大者认为天公地道,为小者只得逆来顺受。
老压少:为老者认为天经地义,为少者只能低眉顺眼。
因此长者的一切行为都是天公地道的,是施恩者。施恩者关注的是“图报”。受恩者则必须报恩,仅仅感恩而没有实质的报恩行动,如何能够过关?
相反,小吃大呢?如同孩子吃母亲的奶,同样顺理成章!
我们吃父母(啃老)——吃!
我们吃集体(侵占)——吃!
我们吃公家(贪污)——吃!
同样吃了个理直气壮,吃了个天公地道!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希望鼓励人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但国人往往不喜“渔”而只要“鱼”,吃救济、吃补助、吃津贴、杀鸡取卵,吃完了没关系:手心向上——讨!
结果吃出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权钱交易;吃出了“光怪陆离”的官场现行;吃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锅饭;吃出了“越穷越光荣”的价值观;吃出了“贪污当道、腐败横行”的大场面。
我们吃资本家、吃地主,吃完地主吃富农,吃完富农还想吃中农。吃了个不亦乐乎,吃了个兴高采烈。只嫌吃得不够,吃完还要把他们打翻在地,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感恩?——扯淡!
在西方,慈善是全社会公民普遍的责任和义务,具统计美国约70%的捐赠来自社会大众,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例如在西方的一些教会,神职人员拿一个布袋走向大家,各人按自己的意愿把一些钱财放入布袋,十分自然和正常。
此举在国内恐怕就行不通!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等级制,在慈善及捐赠问题上也不例外。富人捐赠,随心所欲,可以不捐,无需理由。如果一定要个理由,那就是你的捐赠模式“不够档次”,有损该富豪的身份地位——不屑一顾。当然也可以捐,前提往往是必须“名利双收”,于是拼命上电视、上报纸、搞宣传、强作秀,否则图啥?
还有,嘻哈担心此举如在国内实施,万一有人伸进布袋的是空手,出来时反而“捞”……(恕嘻哈小人之心)
穷人及普通百姓则基本无需承担捐赠义务,因此中国慈善事业的善款不但总量非常微小,而且基本来自企业及富豪。
另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是:如果在一个群体发起捐赠,这个群体所有成员必须严格按等级捐赠。首先必须打听清楚各级领导以及平级们的捐款数额,才能决定自己的一份。决不能出现下属所捐金额高于上司的现象,那是犯上,是大不敬!
有个案例: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叫丛飞,丛飞只是个极普通的歌厅演员,却资助了一百八十多个山区贫困孩子上学。结果倾尽所有、家庭破碎,最终操劳成疾、身患癌症去世。
嘻哈认为,如就事论事,不可否认丛飞先生的行为确实非常感人,但嘻哈却多了一份深深的“感慨”:中国慈善事业之基础理念及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如丛飞事件成为国人“最高级别”的慈善榜样,泱泱大国情何以堪?华夏民族颜面何存?世界会对我们中国慈善事业做出怎样的评价?完全可以不走出来的走出来了,并且——死了。那么那些应该走出来的呢?——死哪去了?
还有,当丛飞先生操劳成疾、身患癌症时,已经从一个救助者成为急需被救助者。结果需动用全社会更加巨大的资源和力量去救助,是否应该提倡?有一个非常简单而经典的案例:全世界航空公司都会告知乘机者:如果发生意外,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请先戴好您自己的面罩,再帮助别人……
另外,据了解丛飞先生在入不敷出兼病入膏肓之时,已无法支撑根本无法承担的开支,善款自然无法按时发出。许多受资助家庭不但不理解不感恩,反而极尽怀疑、抱怨,甚至谩骂之能事,也曾令丛飞非常沮丧……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国内屡见不鲜,好心行善,或见义勇为,却往往引火烧身、自讨苦吃、自找麻烦、受尽委屈、百口莫辩、甚至恩将仇报……
我们往往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受恩者个人素质的低下,但嘻哈认为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起非常重要的潜在作用:
小吃大:——顺理成章。
穷吃富:——天公地道。
给我吃:——多多益善。
给不均:——据理力争。
吃完了:——手心向上。
给不够:——争抢辱骂。
不给了:——拔刀相向!
凡此种种,嘻哈终于发现,国人不善感恩,也不喜感恩,最终导致越穷越光荣的价值观。导致仇富现象的日益严重!社会反而因此趋于不稳定。而国人真正重视的其实是——报恩!
“报恩”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人重视的是“报恩”!报恩思想本身并无不妥,知恩图报,应该的。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动人心弦、传唱千古!
问题是当报恩思想受到“圈子文化”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和左右时,麻烦就会出现。尽管国人推崇“知恩不图报”的理念,但同时又认定“知恩不报”的卑鄙。
既然一定要报恩,就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为报恩铤而走险,甚至需舍身相报,其结果很可能导致:无视道德和法治的束缚,最终走向极端。这样的实例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俯拾皆是。
最典型的就是“侠义文化”,各种各样的“大侠”在中国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杀富济贫、打家劫舍,往往超越了法制,甚至干脆就代表了法度和正义。而法治的缺失以及政权的腐败,又恰恰为侠义文化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滋养和助长了侠义文化的存在。
嘻哈认识一个江湖大哥,忽一日喝得大醉,居然搂着我的肩膀,十分感慨地说:这个世界要是没有警察——该多好啊!嘻哈……
问题:假设你的一个好朋友涉嫌犯法,逃到你家躲避,你会怎么办?举报?不仗义!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于是国人选择帮他逃走的可能性就极大。此时人情的力量已远大于法治力量。而你的朋友也就因此会欠下你一大笔“人情债”——一笔往往永远也算不清,还不得不还的债!
国人往往最怕欠的就是“人情债”,一旦欠下就不得了!欠债还钱,好算!“人情债”怎么算?那也得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乖乖,一滴水就这么贵,那一桶水怎么办?更多的水呢?怎么还得起?如何报得了?
如果比水更金贵呢?甚至救了你的命呢?恐怕就变成“无以为报”、“终身难报”。如果一定要报,那就只有“两肋插刀”、“以身相许”、“终身为奴”和“以命相报”了。
既要报恩,报恩的种类有哪些?嘻哈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
父母之恩:
针对父母,自然是指养育之恩,此恩初期不必报,“小吃大”天公地道,成年之后才考虑。但东、西方情况截然不同。
西方社会主要靠社会承担赡养问题,子女主要以精神层面关怀作为回报。这种模式嘻哈认为有利有弊,利在社会福利起主导作用,个人压力减轻;弊是家庭亲情关系纽带松散。
而中国传统观念则强调子女责任,因此需物质层面的实质性回报。嘻哈认为同样有利有弊。利在家庭亲情关系纽带紧密;而弊是各种家庭纠纷往往因此而起,甚至造成人伦悲剧,社会福利体系也相对缺失。
师长之恩:
针对师长,主要是指教育之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恩就十分沉重,如动真格的,就不太好报。好在此话也就是说说而已,不必太过当真,必要时可以——耍赖皮!
上司之恩:
针对上司,主要是指知遇及栽培之恩。俗话说“千里马也需遇伯乐”,所以此恩非同小可,必须要报。但如何相报却可大可小,而且此恩风险也最大。请客送礼尚属小事,拜码头、进圈子、入团伙、共贪腐,才是大事。但万一拜错码头、站错队,或者上司倒了怎么办?——一窝端!
朋友之恩:
针对朋友,主要是指相助及相救之恩。此恩最难报!“涌泉相报”、“两肋插刀”、“以身相许”、“来生相报”、“世代为奴”、“做牛做马”……如果不报呢?“忘恩负义”、“薄情寡义”、“过河拆桥”、”无赖小人”、“猪狗不如”……统统从这里来的——能要命!
救助之恩:
针对救助,主要是指捐助和救急之恩。此恩最多麻烦。老者跌倒去扶,却被讹为撞人者;被救助学生学成毕业,为逃避报恩杳如黄鹤;身患绝症社会捐助,病愈后多余之钱如何处置?假的又如何?某善长直接向被救助者每人发放数百元现金,不料当天即被“上级部门”没收,说要“重新分配”!嘻哈认为,真正急需救助的,恐怕是我们的全民素质和社会价值体系。
帝王之恩:
针对帝王,主要是指“皇恩”和“天恩”。或列土封疆、或高官厚禄,因此皇恩如山、天恩浩荡,根本没法报。好在“天高皇帝远”,此恩历来与老百姓没啥关系,完全可以忽略——QUNIMADE!
菩萨之恩:
针对菩萨,主要是指“了愿”之恩。此恩最有趣,因为嘻哈发现拜菩萨乃全世界最合算、性价比最高之事。嘻哈早已想好死后一定要做三件事:
找魏征、王安石、张居正喝杯茶,顺便问问:这么多年有没有见过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找关二爷聊聊天,问问他人世间警察也拜你,强盗也拜你,你到底帮谁?难为不?两头都落好——太有才了!
找南海观音等诸位神佛,也问问:世人花几块钱请柱香,然后求升官、求发财、求添丁、求平安……到底给没给?没给?你啥意思?在人间这叫“不作为”或 “消极怠工”。给了?供你几块钱,你给这么多?脑袋也让门给…呸呸,恕嘻哈大不敬…但嘻哈实在是——糊涂!(嘻哈敬研道、佛,但从不求!)
解放之恩:
我们一定要解放全人类!此话一出,强大如老美都给吓个半死!至于此恩如何报?看看朝鲜、古巴、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
与“报恩”相对应的,是更加危险的价值观——“报仇”。恩要报,仇自然更加要报。“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自然还要“以命还命”,甚至还要“血洗”、“杀光”、“灭门”、“鸡犬不留”……
当理性的感情一旦被感性的火焰所吞噬,我们在恩、仇之间将怎样取舍?会如何平衡?其结果人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大大超出理性的范畴。感恩之心变成了难以控制的报恩之举,或者因报仇心切最终铤而走险……如果人们越来越背离理性及法治的约束——什么结果?
写此文时嘻哈发现已涉及一个非常巨大而深邃的课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事实上,传统文化在我们国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无处不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但必须清醒的是:许多优秀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传承,但也有一些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传统和价值观,却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和商榷,有哪些?且听嘻哈下回分说。
道家理论:
大自然之精要在于:均衡;
一旦达致均衡就风调雨顺;
而一旦发生失衡就是灾难;
严重的失衡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