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种生命

作者:ruthrose  于 2013-7-18 19: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无忌言,击健摆龙门|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15评论

明儒顾宪成先生语录:
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无形者也。众人见有形之生死,不见无形之生死,故常以有形者为主,圣贤见无形之生死,不见有形之生死,故常以无形者为主。

每个人的肉体总有死亡的时候,这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没有人会对肉体的死亡产生怀疑。然而,每个人的心灵,如果不在具有灵感,不再向往提升,不再追求理想,那么这颗心,如同死了一样的冰凉冷淡,萎靡不振,这是眼睛看不到的,因此有很多人,不关心或不相信心灵的死亡。
看得见肉体生死,看不见心灵生死的人,就会把肉体有形的生死,当作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但是圣贤,只看重心灵的生死,不看重肉体的生死,所以,就把心灵无形的生死,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


看来,人有两种生命,这不仅是基督教的精髓,也是儒学的精髓。
可惜知易行难,灵魂与肉体的需要,有时候是冲突的。能够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寻得平衡,兼顾两者,大概就是我等之辈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3 回复 白露为霜 2013-7-18 21:29
最重要的问题是:肉体死了后灵魂还能活吗?
4 回复 trunkzhao 2013-7-18 21:48
白露为霜: 最重要的问题是:肉体死了后灵魂还能活吗?
境由心生。死活全看自己了。
2 回复 白露为霜 2013-7-18 21:56
trunkzhao: 境由心生。死活全看自己了。
这好像是唯心主义。   
但死活是有法律科学定义的。拿到死亡证书时就是死了。
3 回复 trunkzhao 2013-7-18 21:58
白露为霜: 这好像是唯心主义。    
但死活是有法律科学定义的。拿到死亡证书时就是死了。
哲学不是法律,法律管不了哲学范畴。你那是现实主义科学态度,只能研究自然科学。
4 回复 白露为霜 2013-7-18 22:10
trunkzhao: 哲学不是法律,法律管不了哲学范畴。你那是现实主义科学态度,只能研究自然科学。
  
2 回复 小皮狗 2013-7-19 00:25
好文,悟道深也。
心死,肉体消亡,迅矣,无苦也。肉体毁,魂灵灭?未可知也,缘自无体验焉。。。
2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0:33
白露为霜: 最重要的问题是:肉体死了后灵魂还能活吗?
灵魂既然是无形的,那就不必依附于有形的肉体了。
2 回复 白露为霜 2013-7-19 00:44
ruthrose: 灵魂既然是无形的,那就不必依附于有形的肉体了。
这个需要实验证明。
3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0:49
白露为霜: 这个需要实验证明。
实践能够证明的,只能是“有形者也”。因为“实践”本身就是有形的。
2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0:50
trunkzhao: 境由心生。死活全看自己了。
  
3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0:51
白露为霜: 这好像是唯心主义。    
但死活是有法律科学定义的。拿到死亡证书时就是死了。
有形的证书可以证明有形的生死。
3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0:55
小皮狗: 好文,悟道深也。
心死,肉体消亡,迅矣,无苦也。肉体毁,魂灵灭?未可知也,缘自无体验焉。。。
先贤悟道深也,那个时候的人,不象今天的人,物欲横流,认物不认心,要钱不要命。
2 回复 小皮狗 2013-7-19 01:53
ruthrose: 先贤悟道深也,那个时候的人,不象今天的人,物欲横流,认物不认心,要钱不要命。
物,伐其心,迷其意也。
4 回复 ruthrose 2013-7-19 02:03
“迷”物丧志。~~~
2 回复 白雪绿竹 2013-7-20 11:10
身死灵还在不在,各说各话。身未死心却死了,行尸走肉。古今中外圣贤的思路相通,看透世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9 03: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