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家园 [2009/01]
- 人间美国之“沙滩陷阱” [2009/01]
- 石破天惊:红楼梦创作真相浮出水面 [2015/02]
- 老照片在述说(今天开始搬家) [2013/07]
- 人间美国之孩童篇(二) [2008/10]
- 人间美国之“男人版秦香莲” [2009/01]
- 难忘儿时伙伴 (图) [2008/10]
- 人间美国之“闯祸之后” [2009/01]
- 人间美国之“我所看到的美国特色” [2008/12]
- 退一步海阔天空 [2008/10]
- 人间美国之“拒之门外” [2009/01]
- 仁心妙手,救死扶伤——亲历美国急诊室 [2009/03]
- 我的爷爷奶奶 [2009/05]
- 人间美国之“从分数名次说教育” [2008/11]
- 北美风景线 [2008/10]
- 小贩与博士 [2013/07]
- 老照片在述说 [2013/07]
- 既不拍砖也不拍马,俺拍...... [2009/03]
- 继母和没妈的孩子 [2009/03]
- 京华缘未了(一) [2009/02]
- 京华缘未了(三) [2009/03]
- 说说赵姨娘的好处 [2010/02]
- 感同身受,为啥反右 [2009/02]
- 娇小姐,小保姆,洋娃娃,土蛋蛋 [2009/03]
- 三十年前的泳装 [2009/03]
- 看看俺的“犯案记录“ [2009/03]
- 那一年,在小西藏 [2009/03]
- 瞧,彼此善待的女人多有福(照片为证) [2009/03]
二. 义门先生与《红楼梦》
“南直召祸”,是义门先生的"滑铁卢",是何焯及其家人的心头之痛,其发生于康熙朝诸子肆谋夺位的大背景之下。储君之位,康熙先是立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后因不满意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康熙晚年,太子之位空缺,康熙便下旨,让大臣选太子,但是大臣们按照“选贤”的规则选出的皇八子,并不符合康熙的意思,于是康熙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迁怒于皇八子及皇八子的亲信。
康熙六十一年,义门先生看到雍正继位已成定局,更知雍正冷若冰霜心狠手辣,不会放过对手八皇子及其所倚重的大臣,万般无奈之中,只好选择"欺君",隐居自保。
"诈死"之后的何焯,以他的学问与才华、以他的经验与阅历、以他的性格与修养,在那样一个与过往隔绝十九年的隐居生活中,最有可能做什么事情呢?——显然是读书与写书。那么与此有关的文字记载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红楼梦》及其有关的批注点评文献中。
临桂燕怀堂王氏所藏《红楼梦抉隐》这样说:
纪事之书(唐按:记事言政之书)盈签满架,《红楼》独矫其常,盖一於含蓄也。宝玉元配本属黛玉,宝钗起而谋夺之,贾母遂背黛而娶钗,於是黛玉守节死矣,宝玉不忍黛玉守节死,亦守义而亡。卒之守节义者得会合於天仙福地,肆谋夺者长嫠泣於怨雨凄风,而且家道日见陵夷,祸患因而叠至。贾母一事乖谬,百戾随之,以全福全寿之人,卒不得全受以归,《书》所谓从逆凶者非欤?然韬其意於字裏行间,不使读者一眼窥破,遂成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
《红楼梦抉隐》更进一步地说道:兹胪举以质天下善读《红楼》之人:太君(皇上),无信之人也。宝玉亲事(储君之位),既许黛玉(太子),复迁异於宝琴(十四阿哥);既改宝钗(四阿哥),复游移於傅试(趋炎附势者)之妹,婚(言)可赖,盟可背,人而无信,莫此为甚!古无信史,故氏太君以史。(括弧内均为唐钤砚加注)
《红楼梦》中不仅有康雍王朝权利争夺的大背景的记载,也有义门先生个人经历的记载:
《红楼梦》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 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 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脂砚斋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所谓:"南直召祸",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 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
同样第一回中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脂砚斋又有一段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何焯系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丁父忧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也被年羹尧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 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
可见红楼梦作者对脂砚斋的身世是清楚的,所以会这样写;脂砚斋做为“南直召祸”的当事人之一,对隐情是了解的,所以才会这样批。南直之祸直接导致了何家的家道衰落,导致了脂砚斋的身遭离乱。
甲戌本第十三回在"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句上,脂砚批道:"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 伤哉,宁不恸杀!"有人认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的口头禅,其实不对,由甲戌(1754年)上推35年,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曹寅早已 去世,不可能再说此话。说这句话的主人是谁?他正是脂砚的父亲何焯。
何焯是康熙五十四年系狱丢官,不久获释,约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后返乡隐居,在何焯系狱期间,其苏州老家曾被抄家,何焯去职返乡后,看到红极一时的何府已是七零八落,一片萧条的景象,发出"树倒猢狲散"的感叹,事在情理之中,此时的脂 砚是唯一能慰藉何焯受伤心灵的掌上明珠,脂砚能清晰地记住其父生前反复念叨的这句口头禅,并在批书时发出悲叹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甲戌本十三回,针对凤姐治理宁国府"五病",有这样一条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可知脂砚三十年前生活在望族家庭,后遭变故。按甲戌年为1754年(乾隆十九年),前推三十年为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二年曹家尚未被抄家,因此脂批中的”余家更甚”,显然不是指曹家,而是指脂砚自己家中的一段”树倒猢狲散”的往事。
“脂砚斋”与何焯居所“赍砚斋”,仅声母之差,“脂”“赍”,韵母相同,再据脂砚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的感慨,可见脂砚斋是女性,经历过“南直召祸”的脂砚斋,当是何焯先生的幼女。
《红楼梦》中有这么多与何焯有关的线索,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呢?
“南直召祸”,是义门先生的"滑铁卢",是何焯及其家人的心头之痛,其发生于康熙朝诸子肆谋夺位的大背景之下。储君之位,康熙先是立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后因不满意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康熙晚年,太子之位空缺,康熙便下旨,让大臣选太子,但是大臣们按照“选贤”的规则选出的皇八子,并不符合康熙的意思,于是康熙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迁怒于皇八子及皇八子的亲信。
康熙六十一年,义门先生看到雍正继位已成定局,更知雍正冷若冰霜心狠手辣,不会放过对手八皇子及其所倚重的大臣,万般无奈之中,只好选择"欺君",隐居自保。
"诈死"之后的何焯,以他的学问与才华、以他的经验与阅历、以他的性格与修养,在那样一个与过往隔绝十九年的隐居生活中,最有可能做什么事情呢?——显然是读书与写书。那么与此有关的文字记载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红楼梦》及其有关的批注点评文献中。
临桂燕怀堂王氏所藏《红楼梦抉隐》这样说:
纪事之书(唐按:记事言政之书)盈签满架,《红楼》独矫其常,盖一於含蓄也。宝玉元配本属黛玉,宝钗起而谋夺之,贾母遂背黛而娶钗,於是黛玉守节死矣,宝玉不忍黛玉守节死,亦守义而亡。卒之守节义者得会合於天仙福地,肆谋夺者长嫠泣於怨雨凄风,而且家道日见陵夷,祸患因而叠至。贾母一事乖谬,百戾随之,以全福全寿之人,卒不得全受以归,《书》所谓从逆凶者非欤?然韬其意於字裏行间,不使读者一眼窥破,遂成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
《红楼梦抉隐》更进一步地说道:兹胪举以质天下善读《红楼》之人:太君(皇上),无信之人也。宝玉亲事(储君之位),既许黛玉(太子),复迁异於宝琴(十四阿哥);既改宝钗(四阿哥),复游移於傅试(趋炎附势者)之妹,婚(言)可赖,盟可背,人而无信,莫此为甚!古无信史,故氏太君以史。(括弧内均为唐钤砚加注)
《红楼梦》中不仅有康雍王朝权利争夺的大背景的记载,也有义门先生个人经历的记载:
《红楼梦》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 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 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脂砚斋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所谓:"南直召祸",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 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
同样第一回中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脂砚斋又有一段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何焯系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丁父忧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也被年羹尧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 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
可见红楼梦作者对脂砚斋的身世是清楚的,所以会这样写;脂砚斋做为“南直召祸”的当事人之一,对隐情是了解的,所以才会这样批。南直之祸直接导致了何家的家道衰落,导致了脂砚斋的身遭离乱。
甲戌本第十三回在"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句上,脂砚批道:"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 伤哉,宁不恸杀!"有人认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的口头禅,其实不对,由甲戌(1754年)上推35年,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曹寅早已 去世,不可能再说此话。说这句话的主人是谁?他正是脂砚的父亲何焯。
何焯是康熙五十四年系狱丢官,不久获释,约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后返乡隐居,在何焯系狱期间,其苏州老家曾被抄家,何焯去职返乡后,看到红极一时的何府已是七零八落,一片萧条的景象,发出"树倒猢狲散"的感叹,事在情理之中,此时的脂 砚是唯一能慰藉何焯受伤心灵的掌上明珠,脂砚能清晰地记住其父生前反复念叨的这句口头禅,并在批书时发出悲叹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甲戌本十三回,针对凤姐治理宁国府"五病",有这样一条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可知脂砚三十年前生活在望族家庭,后遭变故。按甲戌年为1754年(乾隆十九年),前推三十年为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二年曹家尚未被抄家,因此脂批中的”余家更甚”,显然不是指曹家,而是指脂砚自己家中的一段”树倒猢狲散”的往事。
“脂砚斋”与何焯居所“赍砚斋”,仅声母之差,“脂”“赍”,韵母相同,再据脂砚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的感慨,可见脂砚斋是女性,经历过“南直召祸”的脂砚斋,当是何焯先生的幼女。
《红楼梦》中有这么多与何焯有关的线索,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