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_重振国学(by日出乎日落乎)

作者:ruthrose  于 2008-12-19 02: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已有4评论

某些友人呼吁重建国学,结果遭到别人的讥讽:不就是想在现有的体制中再加上一些机构、一些机构里的头衔和就业编制、一些行政经费吗?不就是想为自己捞个一官半职吗?结果交流只一个回合,双方就拉下脸皮吵起架来。

 

可为什么不静下来好好想想,我们都是从没有国学,或打倒国学的年代过来的人,自己却是怎样接触到了国学呢?经常不是通过背书,不是通过听报告,不是通过任何强制性的学习,而是通过一种近乎夜来春雨似的感动。事实上,不少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常是从古典诗词开始的。

 

诗词里有极动人语汇,也有极伟大深刻的胸怀,永远是活在中国人心中的道德、审美的基础教养。现代诗人舒婷仍一一记得,自己怎样一首一首地吟诵诗词、一步一步地接近它们的精神内涵的,从幼年把“清明时节雨纷纷”当启蒙儿歌,把“床前明月光”当识字课本,到初一时学到“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初二时读“三吏三别”……这就是文明的传承。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在安史之乱期间,其中字字句句,谴责乱贼,企盼英雄;寄语官吏,忧关平民,历来被称为“诗史”,表现出一种现代政治评论家式的儒者风范。仅《新婚别》,古人就说“如怨如诉,如泣如慕,一腔幽衷,令人读不得”。这样的篇章本身就是儒家经典。

 

相比之下,听当今学者就所谓国学问题而相互对骂,心里的感觉,却完全好像是文明被扫地出门。在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哪有一星半点仁义忠恕?哪有一点半点君子胸怀?除个别字句之外,将他们辩论的方式跟村野匹夫或街头悍妇的争吵相比,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或许也可看看美国人是怎样发扬他们的“国学”的。多年来基督教出版业的青少年客户一直在流失,世纪之交时,曾有出版商担忧再过不多几年,整个市场分层或将消失。然而就在这时,具有200年历史(比美国历史稍短一点)的Thomas Nelson公司在2003年7月推出了Revolve(回旋),一个专门针对13到16岁少女的,封面花花绿绿的《新约全书》版本,之后几个月内就销售了15万册,以至公司预计这个《圣经》版本每18个月就可再版一次。此后美国青少年读物市场上各种新版宗教读物蜂拥面世。

 

随后,针对各年龄段男女青少年《圣经》,一边追述着基督的事迹,一边针对青少年读者怎样约会、怎样打扮,怎样处理学业,怎样与父母相处提供贴士(小建议),促进了社会上基督教和保守主义的兴盛,也可以说是美国“国学”的一场半大不小的复兴。用一位宗教读物出版商的话说,就是“用好莱坞的语言转达一个不同的主张”。

 

相比之下,某些中国人关于重振国学的呼吁,除了振臂高呼还是振臂高呼,是否显得太苍白、太没有内涵了?按中国人的说法,那可真是“赔本赚吆喝”——世界上有什么买卖,光靠振臂高呼就能做得成?最后想到,还是老夫子说得好:“不学诗,无以言。”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1 回复 nnyycc 2008-12-19 03:18
您的建议我没有不同意的地方。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绝对是不能丢的。那就好像是一个人的identity。但是文革以后的一代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个人认为这是文革最大罪恶之一)。现在这种情况,不知道能靠谁重振。这方面,台湾一直做得很好。要是两岸在这方面合作一下,倒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0 回复 宜修 2008-12-19 03:45
“不学诗,无以言。”--谢小鹜!
1 回复 同往锡安 2008-12-19 11:13
你可以发到沙龙版的,那里的人喜欢“国学”,哈~
1 回复 普通一丁 2008-12-26 20:15
宜修: “不学诗,无以言。”--谢小鹜!
國學大師南懷瑾則認爲讓孩子讀經比讀詩好,讀經更可以從中獲得古代智慧傳承,遠勝讀詩所得的文化素養。他主張中國教育恢復讀經,讓孩子從小背誦,深深嵌入腦海深處,長大後必有所用。
以上只是我簡單的記憶復述。
我也沒有深入的思考過他的意見。
只供參考而已。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2 20: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