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寻根

作者:ruthrose  于 2009-3-18 21:2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5评论

关键词:

清明将至,祭祖寻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或许很多人已经不再思索的问题,在即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刻,再次涌上心头。贴一篇我的旧文,“根在故乡山水间”,聊表心情。

            “夜气沉残月,凉意满沧桑,不知风卷落叶,辗转飞何方?”定居美国已经二十多年的王先生,常常陷于寻根不着的万千感慨之中。


            来自于中国大陆的王先生,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广西桂林,在上海长大。198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美籍姑妈的担保下,自费来美留学。如今王先生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在洛杉矶和上海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但是“不知自己根在那里”,一直是王先生的心头之痛。


            在 王先生看来,家族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同样重要,而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人来说,家世尤其有意义,家给与我们生命,给与我们血统,给与我们安身立命在人间的根 基。只有追溯到家族血脉的根源,人才能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因此我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我要建造什么样的家庭,我要培养 什么样的后代。”于是王先生放下手边其他的事情,开始寻根探祖。


            上 个世纪初,王先生的曾祖父,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江宁知县,不知何故,突然辞官,抛妻别子,谜一样地失去了踪影。王先生的祖父们和王氏家族之间的血脉渊源,就 这样被飞来的横祸拦腰掐断了。祖父们只能从母亲和娘舅的叙述中才知道,根在桂林山水间,祖居就在榕湖边;并清楚地记得,曾经来家造访的维新思想家著名词人 桂林学子王鹏运(半塘老人)是失踪了的父亲的堂兄。1935年,当王先生的祖父们功成名就之后,寻根来到祖居燕怀堂,与失散了四十年的同根亲人相认,到半塘湾祖茔祭拜安睡在那里的列祖列宗。然而,接踵而至的战乱逃难改朝换代,天灾人祸政治运动,再次将骨肉至亲分散到天南海北,这一别,又是七十年。


            七十年,人物皆非。祖居已被日军侵略的炮火夷为平地,祖茔早已变成学校,只有半塘老人的墓冢作为文物孤立在学校的后操场上,详细记载着家族来龙去脉的家谱也不知去向。寻根,谈何容易。


然而,想冷也冷不下来的赤子心肠,让王先生没有办法停住寻根的脚步。从桂林市的街道办事处开始,到派出所到民政局到统战部到市志办到图书馆到外事办到文史馆到墓园管理所…..一路电话打下来,王先生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电话帐单寄来,王先生吓了一大跳,国际长途3600多 分钟,比以往一年的水平还高。王先生学的是电机专业,阅读文言文仿佛读天书,为此专门驱车近千里,请教精通古籍的老师。很多人不能理解,下这么大的工夫做 这么无聊的事情,这王先生是不是有病啊?看到王先生如醉如痴地寻找百年前的老祖宗,十六岁的儿子和十二岁的女儿悄悄议论说,爹地是不是疯了?


苍 天不负有心人,在近百通没有结果的电话之后,王先生不屈不挠,又一次拨通了桂林市侨务办公室的电话,这通电话,终于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半塘老人的玄孙 女,定居美国的王女士,也正在寻根。叔侄相见,百感交集,痛话百年的沧桑,无根的凄凉。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在一片热土之上,明明是同宗同族同血缘的一家 亲人,多少年来,竟犹如无缘相识的陌生人似的,一次次擦肩而过!


            找 到亲人的感觉真好,不过王先生说,“这只是越洋寻根的第一步”,如今已经略通古文的王先生接着说,“祖先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只有积 极搜求,潜心钻研,重修家谱,才能弥补曾经不仁不明的愧疚,才能略尽一个子孙的义务,才能问心无愧地沿着前辈的脚踪,一步一步返回到千万里之外的山水间, 屈膝下跪在养育了我们的故乡土地上,用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血肉之躯,去拥抱那梦牵魂萦数百年的王氏根源
4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0 回复 水影儿 2009-3-19 05:13
根在故乡山水间

感人
0 回复 ruthrose 2009-3-19 05:27
水影儿: 根在故乡山水间

感人
谢谢水妹妹。有感而发,真情告白,一笔一划,一点一滴,聚集到一起,就不再是冷冷冰冰的一个字,而是热热乎乎的一段情,山山水水也因此而有血有肉。
0 回复 WilliamLiao 2009-3-19 14:22
学校的后操场?是崇善路小学吗?
很感人的一段寻亲告白!
0 回复 ruthrose 2009-3-19 18:19
WilliamLiao: 学校的后操场?是崇善路小学吗?
很感人的一段寻亲告白!
师大附近的育才小学,在半塘路。
据说在桂林有两条街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半塘路就是其中一条。
0 回复 ruthrose 2009-4-5 22:34
清明节又要到了,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倡导文明祭扫,希望祭扫者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希望祭祀活动文明有序等等。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以前我曾撰文,说传统节日已被人们当成饭碗,而没有当成花瓶,吃喝成为传统节日核心内容,而人文的内容却被淡化漠视。就像清明这样的节日,也与食相关联,它是“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关于清明时节最为人们耳熟的诗句,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本来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的,怎么古代的先人们却愁绪满怀?也就是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他们边行进边歌唱,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正是这样对生命的悲剧性的感伤行为,最终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戏剧艺术因此诞生。

  中国先人们尽管也有自己的酒神杜康,但没有人在春天清明之时来祭祀酒神,而只是在感伤的日子里,想起自己故去的先人们,生命都重新勃发了,他们是不是得到新一轮回,在这个日子里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

  古希腊的清明感伤,转化为悲剧艺术了,祭祀酒神的元素逐渐褪隐,人类获得了一种特有的情感表达形式,也就是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中国人的清明忧伤,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一个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的节日。春天来临之前,也就是春节之前,家人团圆,人们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祭祀祖先,而春天来临之后,中国人又一次表达感恩之情。

  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是通过撕破美好的价值,使人们看到冲突与悲情,使受众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也就是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它的最终效果也是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因为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通过一定的仪式活动,人们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它对每一个人的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面对先人,你会发现生命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你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你会意识到责任与使命。中国人重视祭祀的仪式,其深刻的原因正在这里。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

  春秋战国之时,晋文公重耳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饥饿濒亡之时,割股肉救了重耳,当晋文公希望报恩,试图让归隐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为臣之时,这位舍命救主者却与母亲坚辞不受其报,晋文公只得命令部下放火烧山,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介子推与母亲出山,但最终母子俩却抱木被焚,只在山洞中留下一首给晋文公的诗篇: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一首诗里出现了三次“清明”,他只想告诉新君王,自己当年救助他,并不是希望获得荣华富贵,而只是希望新的君王能够经常“自省”,而他对君王的谏言,会以无形的力量来传达,他以死来谏君王,要勤政于民,问政之时要“清明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而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阳光政治,而不将公权在暗中运作,造孽于民。

  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设庙以祭之,每年清明这一天都会亲临介山祭祀介子推,表达感恩与省思,但一个献身者只能感动一个君王,只能让一代君主“清明”,如何保证朝朝代代君王清明,用什么方式来保证,先人们并没有去探询,也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明节,也是一个政治清明的节日,天地清明(自然)、心灵清明(人心)、政治清明(社会),这是清明节的三重境界,借着清明节这样的日子,让我们共同省思我们节日文化的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意蕴。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4 09: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