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家园 [2009/01]
- 人间美国之“沙滩陷阱” [2009/01]
- 石破天惊:红楼梦创作真相浮出水面 [2015/02]
- 老照片在述说(今天开始搬家) [2013/07]
- 人间美国之孩童篇(二) [2008/10]
- 人间美国之“男人版秦香莲” [2009/01]
- 难忘儿时伙伴 (图) [2008/10]
- 人间美国之“闯祸之后” [2009/01]
- 人间美国之“我所看到的美国特色” [2008/12]
- 退一步海阔天空 [2008/10]
- 人间美国之“拒之门外” [2009/01]
- 仁心妙手,救死扶伤——亲历美国急诊室 [2009/03]
- 我的爷爷奶奶 [2009/05]
- 人间美国之“从分数名次说教育” [2008/11]
- 北美风景线 [2008/10]
- 小贩与博士 [2013/07]
- 老照片在述说 [2013/07]
- 既不拍砖也不拍马,俺拍...... [2009/03]
- 继母和没妈的孩子 [2009/03]
- 京华缘未了(一) [2009/02]
- 京华缘未了(三) [2009/03]
- 说说赵姨娘的好处 [2010/02]
- 感同身受,为啥反右 [2009/02]
- 娇小姐,小保姆,洋娃娃,土蛋蛋 [2009/03]
- 三十年前的泳装 [2009/03]
- 看看俺的“犯案记录“ [2009/03]
- 那一年,在小西藏 [2009/03]
- 瞧,彼此善待的女人多有福(照片为证) [2009/03]
先说几句题外话:记不清有多久不上网了,那天心血来潮进某城闲逛,入得城门来,一阵阵把不孝进行到底的狂风,把俺从昏睡中吹醒,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信仰中
的命令,“百善孝为先”,“要孝顺父母”,已经融入俺的血液,让俺在蔑视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不孝观的同时,有了拨乱反正的冲动,于是划拉了这么一帖,
送进论坛。果不其然,帖子一露脸,引来一堆砖块儿,冲着百善之最的“孝”,一顿猛砸,给俺印象很深的是那玲珑可爱的青年愤女,一只大手拎砖头,一只翘着莲
花指的小手,点点豆豆:奴性啊奴性,被父亲强暴的女儿,还要孝顺吗?“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不孝”完全没有逻辑耶!俺不禁哑然失笑,这等禽兽不如的“父不法”
和贴中的“父不慈”,哪里还有半点可比性?只是还不等俺码出这几个字来,一根和着口水的鞭子抽过来了,愤MM甩了大大的一个字母P。
嗨!孝子遇逆子,有理说不清。那就不说了。下边就是招来砖砸的帖子,搬来这里,看看该不该砸。
俺当然知道了,“父慈或不慈,子都要孝”的观念,早就随着对孔家店的批判,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不用左顾右盼一番,随便扫一眼,父不慈子不孝的问题家庭进入视线。如果肯驻足观察,深入了解,听听子们的说法,无一例外的,皆因“子不孝,父之过”,似乎不孝的起因是父的不慈。
咱还是先从父慈子孝的理想状态说起吧。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第十二》)
意思是说,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
国在景公的时候,陈桓子施惠于民,越来越壮大,景公没有办法。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去齐国,景公求教孔子怎么办,孔子说了这番话。孔子话只有八个字,但是
意思表达却非常到位,大概是说:做君主就应该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就应该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就应该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就应该像儿子的样子,这样齐国才
有希望。不仅回答了景公的问题,其中还暗示景公有“不君”的行为,劝喻的意思很明显。景公也不是傻子,但是他死要面子,就顾左右而言他了:“是啊是啊,如
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就是有饭,我能吃得上嘛?”尽管孔子说君要像君的样子,但也并没有说如果“君不君”则“臣”
就可以“不臣”这样的话,因为他还是很有些“愚忠”的。比如在“赵盾弑其君”这件事上孔子的态度,尽管晋灵公无道,臣子杀死了他(灵公为赵盾之弟所杀),
还是要背负弑君的罪名。而且“君,君”与“臣,臣”,“父,父”与“子,子”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条件的关系。最终以礼作为评价标准的孔子认为,即使“君不
君”,“父不父”,也不应该成为“不臣”“不子”的理由。
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臣弑昏君,已被正名为争取自由平等的正义之举,这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俺百分之百地赞成把“君可不仁而臣不可不忠”的腐朽观念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的观念,俺认为还是有保留的价值的,至少俺可以从中体会到积极正面的意义。
历
史发展进入了宋朝,那是一个格外强调子女之“孝“‘”顺”的时代,大概宋人认为父母爱子女是天生的本能,而子女孝父母是后天道德的要求,父慈子孝的双向内
容自然日益趋于“父可以不慈,子不能不孝”的单向要求。宋人应俊在《琴堂谕俗编》卷上《孝父母》的《续编》中说,“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
爱而子孝,乃可称耳”;“盖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
应老夫子的上述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理论上提高了孝顺的可实践性,免得子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为不孝找来一块遮羞布。
每
一个不孝之子都会为自己的不孝之举找出藉口来,在这些理由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大概就是“父不慈”了。细分析子所揭发的父不慈罪状,其中大部分还是根据子的
主观判断而感受到的对子心灵的伤害。其实,每一个的做父母的,无论多么慈爱,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都免不了做过一些让儿女感到受伤害的事情,说过一些让儿
女感到受伤害的话,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事这些话作为“父不慈”的有力证据,结果完全因子而异。孝子女看这些是高标准严要求的重锤,化伤痛为力量,父慈子孝更
上一层楼,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如果化伤害为仇恨,一点一滴积累多了,势必走向父不慈子不孝的恶性循环。
有感于某论坛理直气壮的不孝而发,没有别的意思,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对上俺得孝顺,对下俺得慈爱,平心而论,对上远不如对下做的那么得心应手,这就是本能需要和道德要求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