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赵姨娘的儿子

作者:ruthrose  于 2010-2-26 04: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3评论

赵姨娘的儿子贾环,和赵姨娘一样,是红楼梦中最不被人喜欢的角色,初读红楼梦的那些年,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对性格卑劣,处处使坏出丑的这对母子,除了厌恶还是厌恶,真不知道曹雪芹为何不能笔下留点儿情,给这对母子一点儿出彩的机会,与鲁迅先生所说的“《红楼梦》中的好人并不完全是好,坏人并不完全是坏”的观点相符合?难道是曹公创作失误,这对母子被单调了?亦或曹公喜嫡厌庶,这对母子被丑化了?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心灵有了终极归宿以后,世界观起了变化,再读《红楼梦》,对赵姨娘贾环的痛恨,就不及从前来得那么强烈了,心中似也生出了些许怜悯之意,对贾环赵姨娘渐渐同情起来,不是曹公没有赋予这对母子鲜活的生命力,也不是曹公吝啬笔墨不肯写出这对母子的“好”,而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没有看到这对母子人性中的闪光点,他们的可取之处被先入为主的偏见所蒙蔽了。

上次说过了赵姨娘,这次来说说贾环吧。

第一,孺子可教,给点阳光也灿烂。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击鼓传花,“贾环近日读书稍进,亦好外务… ‘自信心因此大增,想露一手,可巧表现的机会来了,“…便也索纸笔来,立就一绝,呈与贾政”,贾政看了亦觉罕异,这引起贾赦的好奇,遂要来一看,不由连声赞好“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在七十八回中贾环又有一次展现才能的机会,作诗一首: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自谓酬王德,谁能复寇仇?好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看来贾环悟性不低,只要下点功夫,照样可以写出立意品味俱佳的作品来。

所以贾环并非不可造就之人,若是在一个家人疼爱不受歧视的生长环境里,贾环的品性大概也不会输给阖府上下一致宠爱的哥哥贾宝玉。

第二,有一定的胸襟,不事事计较。
第六十回,芳官糊弄贾环,当贾环知道芳官给他的不是蔷薇硝而是茉莉粉时,他并没有生气,一边安慰赵姨娘说“这也是好的总比外面买的强”,一边劝阻一心要找芳官出气的赵姨娘,“省些事忍耐些罢”。虽说芳官连欺带哄骗贾环,做得有些过分,但环儿也看出来了,凭自己的地位,争闹计较没有用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斤斤计较,自取其辱呢?

第三,一个被猥琐被粗糙的小可怜儿。
看过红楼梦,如果对贾环稍加留意的话,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贾政的儿子,宝玉如众星捧月般地被大家宠爱,而贾环则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地惹人讨厌?用不平等的嫡庶制度来解释,虽然也通,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同样是庶出的贾琏,同样是赵姨娘所生的探春,却可以高高在上呼风唤雨,而贾环只有人见人烦频遭训斥的份,甚至连几抹尊重的眼光都难以得到?

有人说这是因为贾环自己不争气的必然结果,怨不得别人,表面看来是这样,但我觉得如果没有王夫人的直接推动和暗中操作,贾环即使达不到探春那么好强体面,但也绝不次于贾琏,因此,对于王夫人来说,贾环死掉最好,即使不死也不能让他比照贾琏的模式长大成人,必须让贾环以“形象猥琐,举止粗糙”的方式存活于贾府,唯有这样的贾环,才符合王夫人的根本利益。

贾环作为贾政的第三个儿子,他的降生对贾府而言虽不至于产生“衔玉而出”的轰动效应,但是欢天喜地的气氛一定是有的,或许是这种不同于迎接探春到来的喜庆,让王夫人警觉起来,她虽然不能像侄女除掉尤氏的腹中胎儿那样除掉贾环,但也不能让贾环像探春那样活着。

一向喜欢小孩儿的贾母,是贾府孙辈的保护神,不要说对自己的亲骨肉了,就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子,无论是身边的还是偶然相遇的,贾母都表现出热情的爱怜。然而,整本红楼梦读下来,贾母贾环这对祖孙的关系极为冷淡,贾母甚至连贾环的名字都懒得提起。我不相信贾环天生就是个不争气的家伙,因此就得不到探春或者贾琏的待遇。贾母之所以没有一点好脸色给贾环看,没有给贾环一点祖母的关爱,是因为王夫人从中作梗。

贾环从呱呱落地,到断奶满地跑的这段时间,是和乳母一起度过的,贾母亲眼看见贾环的次数非常有限,贾母所能了解的贾环,既不是真实的贾环,也不是赵姨娘口中的贾环,而是由王夫人向贾母汇报的贾环。
王夫人既有本事让贾母相信她所亲自调教亲自赠送给宝玉的晴雯”变坏了,调歪了“,死不足惜,就有本事让贾母相信,赵姨娘所生养的贾环,獐头鼠目雀嘴猴腮,全身上下没有丁点儿可取之处,留着他,已经是老祖宗的大慈悲了。

于是从贾环懂事起,周围的人,上至老祖宗下至丫头婆子,很少有人善待贾环,久而久之终于让贾环相信了,没有人可能喜欢他,在姐姐探春一心靠近王夫人,一心讨贾母欢心的时候,他抽身而退,远离那个本属于他却不接纳他的上层社会,任凭赵姨娘用不入流的人生经验来指点他的人生,在被压抑被扭曲中,贾环这个小可怜儿,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1 回复 rtc4rtc 2010-2-26 04:53
沙发
1 回复 素青衣 2010-2-26 08:03
好文章!激起了我重读红楼的欲望。虽然读过几遍,不过都是在20几岁,不同的年龄经历和阅历一定有不同的感受:-)
回复 超越2010 2010-2-27 01:26
有道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09: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