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当感谢赵姨娘的人

作者:ruthrose  于 2010-3-5 05: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8评论

无论出自伦理道德还是个人得失,我觉得最应该感谢赵姨娘的人不是贾环,而是探春,可惜探春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要从探春的委屈说起。

身为赵姨娘的女儿,探春有两大委屈,一是出身,“没有托生在太太肚子里”,二是性别,“没有生为男儿身”。探春为洗刷庶出的耻辱,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是《红楼梦》故事的主线之一,从这条线看过去,赞同或者鄙视探春斩断亲情之举的研究讨论轰轰烈烈,的确叹为观止,我找不出可以由我继续发挥的空间。知难而退,那就从探春的另一个委屈,性别着手吧。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因为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管事媳妇根据王夫人的指示精神,问探春该发放多少抚恤金。探春仔细权衡了利害得失,拍板决定赏银二十两。赵姨娘听说后,觉着二十两太少,进来找探春讨个说法,想多得些银两。赵姨娘仗着探春是“自己肠子里爬出来的”,左一句“我混得连袭人也不如了”,右一句“你舅舅死了”,不知深浅地用亲情一再刺激探春庶出的这块伤疤,气得探春哭成一团,场面相当火爆,李纨试图缓和一下母女对峙的状态,但是嘴笨,哪壶不开提哪壶,逼得探春不得不字字血声声泪地道出另一种心头之痛:“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余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先放下探春“我但凡是个男人·····偏我是个女孩儿家“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不满现实的控诉还是胸怀大志的抱负不说,不妨设想一下,但凡探春是赵姨娘的儿子,会立一番什么样的事业,会有一番什么样的道理呢?

宝玉出后不久,贾府又传喜讯,赵姨娘亦生一子,小人儿虽没有宝哥哥的神仙背景,其容颜倒也是神清气爽令人见之忘俗,贾府老太太素来是以貌取人的,瞧了瞧这小哥,自然是喜欢的不得了,虽然小哥不够级别,不能如同宝玉一般地留在老祖宗身边,和姐姐妹妹一起长大。但贾母定会吩咐王夫人,安排管事的找个好奶妈子来,仔细喂养着。

此时王夫人纵使心中一百个不乐意,也只好先应承下来,想来一个从姨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团团,带着“庶出”的先天不足,恐也难成什么气候,既或发现情况不妙,再采取补救措施也还来得及。

在老太太不定时的关注下,政老爷的小骨肉依偎着奶妈的胸堂,吮吸着奶妈的乳汁,渐渐长大,出落成派头十足的小帅哥。待王夫人发现小帅哥的才气见识和志向,不仅直逼宝玉,似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心里那叫一个堵啊,别说是情敌赵姨娘之子,就是自己嫡嫡亲的孙子贾兰,王夫人也断断没有让他超过宝玉的道理。

从此王夫人对赵姨娘的儿子,面上还是淡淡的,心里可是恨恨的,使绊子,设圈套,原本长得干净利落奶水量足质优的奶妈,王夫人“看着妖乔,撵走她·····”,换一个“极老且丑“的奶妈子来,这等”笨笨拙拙的人“,王夫人用着心里踏实。赵姨娘虽觉着婆子奶妈调来换去地大有猫腻,却又不能明察秋毫,不得要领地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稀里糊涂地把奶妈子的差事一并兼任下来了。在王夫人的运筹帷幄下,别看小帅哥“才自精明志自高”,终究逃不脱“生于姨娘运偏消”。

这样看来,探春若不是赵姨娘的女儿,而是儿子的话,他活得怕还不如“小冻猫子”贾环呢,他的英气逼人贵不可言,不仅成不了出人头地的资本,反而成了少年夭折的祸根,除非他用自甘猥琐换来一条活路,或许可以像贾环贾琏贾琮以及贾府其他子弟那样长大。于是论事业,他不会比他的兄弟们更强,论道理,无非和贾环一个样“只是命薄,不是太太生养的”,也许还会比贾环多一样“但凡生为女儿身,·····”

所以,就性别来说,探春是幸运的,相对于弟弟贾环,她更应当感谢赵姨娘。

再来看探春那段“但凡是个男人”的豪言壮语,我首先体会到的,是探春对现状强烈的不满意不甘心,恰恰是这种求突围,求改变,反抗现实的个性,来自于赵姨娘的遗传。

抄检大观园,探春面对找上门来抄家的主子奴才们,秉烛而侍,厉声反击:"我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第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别人歹毒,丫头们的东西都在我这里,要想搜她们的东西,只管搜我“,当王善保家的倚老卖老,嬉皮笑脸地上去搜检探春衣服,探春举起手来,狠狠地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痛骂起来。

听听,这尖锐而又泼辣的言语,看看,这痛快而又解气的一个嘴巴,不都有赵姨娘的影子吗?除了赵姨娘生的探春,大观园所有未出闺阁的小姐们,谁有如此“豁出去”的素质?为此,探春是不是应该感谢赵姨娘呢?

不是说探春没有抱负,如同鸟儿的抱负是落在最高的枝头上,而不是羡慕天鹅的舞步一样,探春的抱负是不被庶出身份所累,择得贵婿,为自己找一个最好的归宿,这和赵姨娘还是丫鬟时候的抱负,异曲同工——为嫁得好而努力奋斗。

探春终于嫁给藩王做了王妃,虽然漂洋过海骨肉分离,然而比起在大观园里朝夕相处的众姐妹们来,已经算是求仁得仁了,她终于超越了自己的出身,飞上了枝头变了凤凰。

从庶出的女孩儿到藩王的嫔妃,探春一路走来,最应当感谢的人,是赵姨娘。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5 回复 jjsummer95 2010-3-5 10:55
又一番红学
4 回复 超越2010 2010-3-5 21:58
红楼梦的精典之处就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读者是谁甚至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去读,都有不同的体悟。
期待更多内容。
1 回复 素青衣 2010-3-6 05:55
鉴于俺和探春的情感缘素,不得不拍,得罪了哦:-))
1 回复 ruthrose 2010-3-6 07:16
jjsummer95: 又一番红学
不是红学,是学红。
1 回复 ruthrose 2010-3-6 07:17
超越2010: 红楼梦的精典之处就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读者是谁甚至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去读,都有不同的体悟。
期待更多内容。
一同体悟,彼此共勉。
2 回复 ruthrose 2010-3-6 07:18
素青衣: 鉴于俺和探春的情感缘素,不得不拍,得罪了哦:-))
除了觉得探春对母亲兄弟有些绝情意外,俺是喜欢探春滴~~~~
5 回复 ruthrose 2010-3-6 07:37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文字优美,将众多的人物通过宝黛爱情故事、和贾家兴衰过程两条主线一一展现出来,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自从《红楼梦》出世以后,众多名师大家莫不出手,染指红楼。早先太平闲人等三人的三家评本,此后索隐派逐渐兴起占到上风,在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走向高潮。王国维引入叔本华的解释而著《红楼梦评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等评点红楼一二等等。而胡适以《红楼梦考证》开创的“新红学”,不仅影响了红楼梦的研究方法,更改变了中国现代的学术思想。俞平伯因同顾颉刚通信而感著成《红楼梦辨》,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名声,也带来了灾难。1947年的周汝昌因报刊文而得胡适提携,借阅脂评甲戌本,使得周汝昌得窥红楼真貌,从此踏入红学大门,得著《红楼梦新证》,成就大陆建国后新红学领袖地位。不仅如此,文倾于一时的张爱玲亦著得《红楼梦魇》,海外学者余英时也偶一试手红楼而成《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所谓行家出手不同凡响,我至今仍觉得余先生的这本书比那些专业研究红楼梦的所谓学者高出不知凡几。至于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朱一玄的资料汇编等等更是此中好手,是入门红学不可不读之作。
  
  与此同时也不乏光吃红楼饭起家但水平其差的哥们,比如李希凡、蓝翎两位,1954年因为一篇《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俞平伯的学术研究方法被毛泽东点名赞赏,大出风光,成就两位一生的功名。更有意思的是,两位此后居然反目成仇,蓝翎仅仅因为发文排名在后,政治地位始终低李希凡一截,为此还做《龙卷风——四十年来半部书》发一翻牢骚。两个小人物不过是棋子,但在此事之后大陆掀起一番清除胡适在九大领域遗毒的高潮,参与人数、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学术界的风气己是天翻地覆。不仅如此糟糕,或许李、蓝二位是无意中被卷入了历史,而当下诸如刘心武做《红楼三钗之谜》己属意淫,而今更出《刘心武<红学>之疑》自称为学术著作,引起众多“红学家”群起攻之,刘心武固然借此书赚人气,而当下所谓的红学家也高明不到哪里去,不过是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无名小辈动辄动作惊人之语、自创新派,新奇观点层出不穷,其实赚的是读书人的眼球,泯失的是学术良心。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伟大的人物,但令人可悲的是,每个伟大人物的身后都有前仆后继的平庸研究者,高明的学者是可以让后人对伟大人物、伟大作品有更深一步理解。但实际上多数人是为了混饭吃。在国外有吃莎士比亚饭、吃陀思妥耶夫斯基饭、吃托尔斯泰饭的,一本《尤里西斯》使得多少人混得了博士文凭,乔伊斯对他们可谓恩同再造。在中国也是同样光景,有靠翻译哈贝马斯出名,有翻译哈耶克出名并以法学家闻名于世的,其实呢,根本没读过法学,而吃鲁迅饭的可能是最多的,但无能之辈也最多,奇见辈出,而史学界则是数十年来产生不计其数的废纸。
  
  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正如梁归智在序言中所说的,“很多人不明白‘红学并不单纯是一部小说的学问’,而是周汝昌先生所标举的‘中华文化之学’和‘新国学’”。其实这和计算机制造业中所谓“中国芯”、“龙芯”以及刚闹出的大丑闻“汉芯”并无二致。一来通过弘扬所谓的中国精神、民族气节的口号来赚足眼球、拉满人气,二来各方各面划分派系来圈住读者圈,造就个人名声。至于红楼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谜,它和世界上近现代小说的差距在哪里,它到底是不是一部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些都不关键,关键的是只要参与了这些,很多人就有了吃饭的饭碗。至于所谓的红学,也只不过是为没饭吃的人提供一个饭碗而己,但仅此而己。余英时先生是看透了这套把戏,因此他偶一为之《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更再也不碰。前辈学人高山仰止,但时下的人却并不理会这些,奋笔急书,大声鼓吹,使得多少有为青年前仆后继奔向红学殿堂,真是害人不浅。
  
  
据晚清文学家李放著《八旗画录》载:“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这是“红学”一词最早见于典籍的记载。另据民国初期上海1918年出版的一本《可发一笑》的笑话集内《治“红学”》篇中记载:清代自乾隆以后,国内讲求“经学”之风盛行,学者们埋头于《易》、《诗》、《春秋》等几部经书中。晚清松江有个文人,名叫朱昌鼎,号子美,不肯趋附这种风气,一反“俗”态,竟唯独对被誉称为“五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精熟入迷。他曾以“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自诩为荣。一天,有个友人来访,见他正在埋头伏案陶醉于看《红楼梦》,于是笑着问他:“您为何不好好专治‘经学’?”他却幽默地回答:“我正在专攻‘经学’,不过和别人的‘经’不同。我的‘经学’比别人少‘一横三曲’。”那个友人迷惑不解。他又笑着说:“我所专攻者,就是‘红学’呀!”


  原来,“经”字的繁体字是“經”,去掉“一横三曲(巛)”岂不就是“红”字吗。这则有趣的笑话不胫而走,就在文人中流传开来。“红学”一词就被《红楼梦》研究家们所采用,约定成俗,遂成为后来研究《红楼梦》这门学科的专用名称。  
2 回复 ruthrose 2010-3-6 07:49
所谓红学,就是一种茶余饭后供人消遣的休闲文化,所谓“说赵姨娘系列”,无非是娱乐。
以求同存异心态待之,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心态待之,做学术者诚心正己、坦荡淡泊、宁静致远,当属正道。
紅學研究出現市場化苗頭,降低了學術品位與學術意義

  最近一些年來,隨著文化市場的形成,紅學研究也開始走市場。新一撥的紅學家們開始關注紅學研究的市場效應,力圖從紅學研究中產生出暢銷書籍。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便是劉心武的兩本揭秘《紅樓夢》的書。據有關的報紙報道,劉心武揭秘《紅樓夢》是事先經過精心策劃的,作俑者是有意識地想制造出轟動的市場效應。這樣一來,紅學研究的斯文面孔便被拋棄,降低了學術品位與學術意義,成了新聞炒作的熱門貨,紅學研究由此而走向庸俗。

小说是用来读的,读了之后才有评论。评论的目的一是为了对小说主旨的诠释,二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发掘其创作思想和技法的现实意义,再就是探讨其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或赞或贬,见仁见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0 05: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