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中美开战了【转】 [2010/11]
- 家有泳池 的烦恼 [2011/06]
- 美国人看美国:美国的言论自由及其后果 [2011/01]
- 向奥巴马总统紧急请愿书:抗议种族歧视,发出华裔声音!请签名,请转发! [2012/02]
- 女儿对身份的认知迷思:“妈妈,我羞为半个中国人!” [2011/10]
- 俺当外婆了! [2011/12]
- 回国见闻 (2012-5)耶, 结婚了! (现场实拍,高清多图) [2012/03]
- 国内见闻(12-8) 空姐说英语,俺要跳机了! [2012/04]
- 老美也疯狂(二):卡尔的故事之 打乒乓 [2011/10]
- 回国见闻 (12-9) “向骆家辉学习!” 市委书记说了! [2012/04]
- 回国散记(10):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1/10]
- 一个美国人的反思:“中国有限公司” [2011/04]
- 回国见闻(2012-3) 北京黑车不见了! [2012/03]
- “我的宫缩正在融化” (18岁+) [2011/04]
- 越洋访谈(一):一个普通美国人眼中的陈光诚事件 [2012/05]
- 最近村里很黄很俗!(勿对号入座) [2011/09]
- 丹奇海归,告别乡亲! [2012/04]
- 贝壳村里的夜蓝宫 (九) (18+++ 爆笑) [2011/11]
- 丹奇即将移民希腊,各位村友,再见了! [2010/04]
- 洋侄女的中国胃 [2009/08]
- 丹奇嗜酒记 [2009/06]
我要飞翔----明日之星在美国
------专访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文学通信”比赛德州唯一大奖获得者刘晓薇
丹奇 (供稿)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2009 年4月3日, 初春的明媚阳光洒在新绿的树梢. 在美国南方都市休斯敦市中心的乔治。布朗会议中心(George Brown Convention Center ) 富丽堂皇的大会议厅,一个清纯秀丽,亭亭玉立的东方少女站在台上,向与会的近千名代表朗读着她的获奖作品。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图书协会年会的颁奖仪式。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书籍中心 (The Center for the Book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和“目标”集团 (Target)联合举办的“文学通信”征文比赛,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征文活动,旨在推广并提高青年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该项比赛要求参赛者为4-12年级学生,文章在600字以内,以读者写信给任何一位作者的形式,阐述书籍如何启发教益并改变他们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今年全美共有五万四千多名学生参加了比赛,休斯敦市七年级华裔学生Lydia Liu (刘晓薇)的文章从3100多位德州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德克萨斯州2009度中学生组唯一大奖!
(一)
1996年初。象许许多多在美国打拼的新移民经历过的一样,Lydia的妈妈虽然已是名副其实的高龄产妇,但是怀孕时却一天也没有在家休息过。或许是体恤妈妈的辛劳吧,这个漂亮的宝贝早早地前来报到,顺顺当当,比预产期足足提前了两个半星期。事实上,Lydia 从小就分外乖巧懂事,从没有让人操过额外的心。她很少生病,自己收拾玩具。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姥姥怕弄不好,叫Lydia去卧室找妈妈换尿布。半晌没有动静,一看她坐在卧室门口玩玩具。“怎么不进去叫妈妈?”姥姥问,Lydia回答说:“妈妈在睡觉。我可以等一会儿”。Lydia 最爱吃草莓,可每次她都在盘里把最大最红的留下。姥姥曾惊奇地对爸爸妈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天天跟孩子打交道。你们这个娃娃可是有点与众不同呢!” 爸爸妈妈也常常对别人说:”有这么一个好女儿真是我们的幸运!”
姥姥临走时,在后花园种了许多紫薇.姥姥说那些中国的种子,会和Lydia一起成长,健康蓬勃,美丽出众.从此Lydia就有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刘晓薇.
(二)
每一个移民包括他们的后代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语言。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家里没人跟晓薇讲英语,所以她去了以后一个字母也听不懂。看到她懵懵懂懂地跟在小朋友后面转来转去却孤孤单单的样子,爸爸妈妈心里又心疼又歉疚-可是他们自己也是而立之年才来到美国,日夜兼程地拼命补课。晓薇在学前班时,有一天对妈妈说“老师都发给别的小朋友书了”。问她发书做什么,她也答不上来,妈妈就没有太在意。过了几天,晓薇又说:好多好多小朋友都有领到书,第二天再把书放在老师桌旁的小篮子里。晓薇的眼神中充溢对于那个小篮子的向往和羡慕,仿佛那里面盛满了幸福和欢乐,而她连摸一摸的机会也没有。妈妈找到老师询问,老师说那些课外书是给孩子们的辅助读物,“Lydia还没有准备好“。妈妈心里很难过,晓薇之所以慢是因为起步晚。翻开课本,她认不出 broom(扫帚)是因为我们在平时家里也不说这个词。别的孩子耳濡目染,易如反掌的事对于她就是一个难题。就这样,晓薇几乎是班上二十多个孩子中最后得到课外书籍的。别人的书,转天便放回小竹篮,而晓薇的第一本书是哭着读完的,整整用了七天。
接下来的暑假,妈妈带晓薇出入最频繁的场所便是公共图书馆。晓薇仿佛一下子发现了新世界,在书籍的海洋如饥似渴,流连忘返。从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从短故事到长故事。按规定每次借阅10本,一周期限,还可以延长。每次妈妈都用一个大大的袋子重重地拎回来,但是晓薇一,两天就读完了。
下一个学年结束的时候,晓薇是全年级读书最多的学生之一,荣获了阅读奖。
(三)
在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敦市,有一座久负盛名的私立学校-圣。约翰学校 (St.John’s School). 这是休斯敦市唯一一所跻身全美百所顶尖排名的私立学校。学校从学前班开始,每年只保持六十名学生编制,不但考取难,就是参加入学考试也要排队。据说有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圣。约翰学校,婴儿还未出生,只要起好名字就先放在等待名单上,一到年龄,马上来考。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在学前班考入该校的话,在升入中学学校扩招前要进入该校的机会微乎其微。即使这样,每年还是有成百上千的学生慕名前来参加考试,只是为了在等待名单上不间断地排到中学,或者,有奇迹发生-而刘晓薇就幸运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刘晓薇在二年级参加考试以后,收到了圣。约翰学校的来信,信中祝贺刘晓薇以第一名的优异优异符合录取条件,但也遗憾地表示暂时没有空位。直到新学年开学的前两天,圣约翰学校才因为一位学生要随父母迁到国外而给晓薇发来了入学邀请。当妈妈带着晓薇回到原来的学校去向老师同学告别时,校长已经向全校老师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慈祥的校长抚着晓薇的头说:“我们非常为你驕傲”。经过学前班教室,妈妈问晓薇要不要去向那个最晚发给她书籍的老师道别?晓薇点点头:“当然”。只见她径直走到老师面前,真诚地道谢,并拥抱再见。
(四)
新生活是激动人心的,也是充满挑战的。作为那一年的唯一新生,伴随着紧张的课业,刘晓薇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新学校,新老师,全年级其它五十九名早已相互熟悉而她却个个陌生的新同学。而且她的父母是唯一的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可以想见,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这该是多么巨大的压力。由于住家远,每天上下学要花近两个小时在开车路上。冬天时早晨六点钟,天还是黑的,晓薇和爸爸已经上路了。常常是快到学校,等红绿灯的时候,晓薇轻轻地叹口气说:“我的同学真幸运,他们才刚刚起床呢。”就这样跑了四年多,晓薇从来都是上好闹钟叫醒自己,从来没有睡过头,更没有过无故缺席。
在强手如林的圣约翰学校,刘晓薇的学业始终名列前茅,年年都是荣誉学生。2004 年4月,刘晓薇的诗歌 “Little Gift From the Sky (上天的礼物)“获得了由休斯敦市英语教师会议(Houston Council Teachers of English)评选的休斯敦市二年级学生诗歌比赛第一名。同年10月,该诗获得美国国际诗歌图书馆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oetry) 的编辑大奖(The Editor’s Choice Award)。该诗歌还被收入诗集“触摸明天(Touch of Tomorrow),并制成CD。升入初中后,晓薇一直在上高一个年级的数学课并稳居榜首,是学校数学竞赛代表队的主力。
在晓薇的书房里,挂满了各种奖状,徽章,奖盃和证书。它们来自学校,休斯敦市,德克萨斯州,美国和国际各种比赛,记述着小主人的辛勤和荣耀。
(五)
像一棵小树尽情地享受着灿烂阳光,刘晓薇在美国这片自由美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她喜欢画画,钢琴弹得好,曾经被推选参加全美童声合唱团。她还是学校网球和排球队员,表现亮丽。
但是在休斯敦,许多人知道刘晓薇还因为她是一个出色的小舞蹈演员。
刘晓薇五岁开始学习跳舞,从此便爱上了舞蹈。八年来,她每个周末去中国城上舞蹈课,风雨无阻,乐此不疲。芭蕾,中国古典舞,踢踏舞,现代舞。。。。。。刘晓薇都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一次,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开车根本看不到路。妈妈说:“下这么大雨,咱们就别去舞蹈课了。”晓薇却请求道:“妈妈,咱们早点走,慢慢开。行吗?”。那一天,课堂上只有三个学生。晓薇的练功服下车时被淋湿,下了课刚刚干了,出了门又被打湿。后来才从新闻中得知,那一天,多年未遇的热带风暴“爱丽斯(Allison)袭击了休斯敦市,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跳舞是一个苦差事。刘晓薇的身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有一段,她刚刚加入高一级的舞蹈训练时,由于训练难度高,常常都是哭着上完课。对着练功镜,泪水一行行淌下来,滴在地板上。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艺术和美是抽象的概念,而需要付出的则是几千个小时的枯燥执着。2006年夏天,刚满十岁的刘晓薇回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一颗红星-东方艺术新星全国总决赛“,她以采用“梁祝”为舞曲的独舞“梦蝶”夺得了儿童组银奖。2008年6月,在获得区域舞蹈大赛最高奖项-白金奖后,刘晓薇把“梦蝶”跳到了全美舞蹈决赛的舞台-洛杉矶长滩艺术表演中心。数百名来自美国各地的预赛获奖选手齐济一堂,各展绝技,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专业舞蹈学校的学生。当刘晓薇在优美绝伦的“梁祝”乐曲声中,以东方艺术的特殊高贵优雅翩翩起舞时,全场的评委和观众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人们欣赏着这个美丽的东方少女,舞动着比她的身体长出一倍的“翅膀”,旋转腾飞,美不胜收。决赛结果,刘晓薇获得了少年独舞业余组最高奖项-“特级金奖 (High Gold Reward)”, “杰出服装奖 (Outstanding Costume)” 和本年度少年组唯一的“最上镜演员奖(Top Photogenic Winner)”. 当刘晓薇在掌声雷动的舞台上接受奖杯时,主持人特意采访了她。主持人问道:“当你在舞台上像蝴蝶一样舞动翅膀时,能告诉我们,你在想什么吗?”刘晓薇毫不犹豫地回答:“I want fly! (我想飞翔!)“。
(六)
刘晓薇从小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即使对来家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也从来都是礼貌相称。小时候去西安旅游,从麦当劳隔窗看见路边一个跟着妈妈行乞的小男孩。晓薇坐立不安地对妈妈说,“咱们给那个小弟弟买一份快乐餐吧“。妈妈说,”我们出去时可以给他们一点钱。“出门时,晓薇没有忘记小心翼翼地把没有打开包装的快乐餐玩具拿上,送给小男孩。事后妈妈问晓薇:”你是有意识地把玩具放在小弟弟手上的吗?“”是的,“晓薇回答道:”It is more respectful (那样更尊重些)。还有一次,晓薇的钢琴老师发来电子邮件,通告大家她的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了父亲开枪打死母亲并随即自杀的惨剧。由于钢琴老师是单独授课,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晓薇与这个学生素不相识。但是当老师告诉妈妈想凑够贰千元帮助这个家庭的想法时,妈妈当即表示:请老师就按这个目标办,不够的几百元我们来补齐。当时仅仅一年级的晓薇,悄悄地又交给老师二十元-那是她仅有的全部积蓄-压岁钱。
这些年,刘晓薇曾经参加各种义务活动:把图画送给医院的病童,到养老院弹钢琴,为社区义演,帮救济站包装用品,给贫困儿童送圣诞礼物,替女童子军义卖,为残疾人运动会服务。。。。。。这个一出生便收到过当时的克林顿总统办公室贺函的幸运女孩,也在以她全部的爱心回馈社会。
2008年中,历史课老师要求每个人给政府官员就你关心的问题写一封信,晓薇的信写给德州籍的美国众议员哈切森女士(Senator Hutchison?)。刘晓薇在信中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的关切和结束战争的渴望。哈切森参议员在回信中赞扬和鼓励了刘晓薇的公民意识。
晓薇常说,她真想快点长到十四岁。当然,十四岁花季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派对,露营。。。。。“还有,那时我就可以去儿童博物馆或者动物园做义工了。”
(七)
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常常从学校接回晓薇,再回到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对小孩来说,实在是个乏味的地方。晓薇作完功课就看书,看完书再没事就画画。她给办公室的叔叔阿姨都画了好多画,画完后还精心涂上颜色。说她精心,一点也不为过,她绝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随意涂抹,而是认真仔细地选配色彩,一笔一画地细心勾勒。这也就是刘晓薇吧,她总想做得最好,也总是能够做得最好。
三年级的时候,圣约翰学校受惠于一个科学普及计划,举办了一次与太空人通话的活动。当天当载人太空船飞越休斯敦上空时,与学校连线,宇航员与同学代表即时问答。全校1300多名学生中推选十名代表-刘晓薇幸运地名列其中。那次宇航员返回地面后,曾应邀到圣约翰学校演讲,并在会后与学生代表单独见面。这位宇航员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焦立中先生。他在照片上给刘晓薇题词: “Follow your dream (追随你的梦想)“。
2008年春季,刘晓薇被推荐参加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由罗斯福总统亲自创建并由肯尼迪总统以来历届美国总统亲自担任名誉主席的People to People世界青年领袖训练营(World Leadership Forum),得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一起学习研讨。在这一年里,刘晓薇还由于学业优异被美国名人录(American Who Is Who Association)收入名录。
刘晓薇的获奖征文是写给“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著名美籍华文作家谭恩美(Amy Tan)女士的。在信中,她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文字,阐述了作为诞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这本书如何启发和帮助她化解了对于“根”的文化迷思与成长环境的认知和感悟。在信的结尾,晓薇写道:“回想过去曾经梦想过的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女孩的幼稚想法,现在我懂得了与许多金发碧眼的同伴相比,我更懂得‘美国人’的真正含义。。。。。我尊重我的‘根’,这是我无法选择的-而我庆幸如此,因为这样我可以尽情享受中国文化的乐趣。“
刘晓薇获奖的消息,在休斯敦市的中,英文媒体均有报道,引起了广泛反响。
当一袭红裙,秀发披肩的刘晓薇从德州图书中心主任手中接过奖状和奖金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评委老师走上前来向她致贺。一位会议代表握着晓薇的手说:”你的文章感动了我的心!“还有一位年迈的老师说:”明日之星!我期待有一天成为你的读者。“
是啊,晓薇,我们期待着你。
在美国这片梦想的土地上,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