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在家中喜欢种什么花? [2009/03]
- 容易受伤的女人——王菲:送给ww及不要受伤的女人们 [2009/02]
- 关于恢复中国国籍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仅供参考啦 [2009/12]
- 邂逅——美国三轮车(国会山附近)——热爱旅游(7) [2008/12]
- 赏秋——弗吉尼亚大瀑布公园(Great Falls Park)旅游(4) [2008/10]
- 但愿人长久——王菲:送给娃娃妹妹 [2009/02]
- 秀秀淘来的东东(一) [2008/11]
- 地中海邮轮游札记(二)——西西里岛墨西拿(意大利) [2012/02]
- 婚礼回眸 [2010/09]
- 给自己留一片瓦 [2011/03]
- 美国买什么颜色的车?(ZT) [2010/10]
- 孤独的游荡——新疆喀什游感(3) [2008/10]
- 你立遗嘱了吗? [2010/09]
- 拥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2008/12]
- 茴香包子——奇迹 [2010/12]
- 美人肩与水库——北大荒知青生活(一) [2009/02]
- 谁能想到?——北大荒知青生活(二) [2009/04]
- 为什么很多男人没有男人味? [2009/08]
- 四合院与实力 [2009/04]
- 我的空中小院儿(北京) [2009/03]
- 你敢不给红包吗? [2009/11]
- 不容侵犯——真实的故事十 [2009/02]
- 该怎么教育他呢? [2009/11]
- 今天俺荣升了! [2010/07]
- 难过的我 [2009/07]
- 生日是什么? [2009/04]
- 你是老师吗? [2009/04]
- “着火啦!”——北大荒知青生活(三) [2009/05]
“你看,人家孩子读书读到半夜呢。”家长指着对面楼一个窗户灯光对自己孩子说。家长哪里知道,说者无心听着有心呢。于是孩子也效仿对面楼,不到半夜不睡觉。可是结果呢?却是事与愿违,连大学都没考上。
每位家长都有一个心愿: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不错的成绩,考上好学校。为此,许多家长费神费力对孩子进行全面开发和监管,连周末都充分利用,给孩子加课加“餐”。基本解除了孩子娱乐、聊天和同龄朋友交往的时间。来到美国以后,发现占相当比例的华人孩子仍然在这个心理学家称之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中,很为之惋惜。
在与朋友们的聊天中,发现有句口头禅:“没办法,别人都这么做,我们不做不行啊!”似乎责任都在外因和社会。我曾经记录过几个朋友孩子周末的活动:周六上午少年宫学朗诵,下午学钢琴。周日上午学奥数和英语,下午回家做家庭作业。根本没有玩耍和交往的时间。当你问孩子学习有趣吗?他们小小的脸蛋上现出大人般的无奈。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让孩子考前三名。否则孩子就没有好果子吃!
好可怜的孩子们啊!
同时可怜的还有家长。因为就是怎么努力和勤苦仍然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家长陪读陪练陪学,搭进去时间和精力,甚至连工作都三心二意,失去升迁机会或者更新知识的能力。
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很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孩子成长是怎么一回事?算是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也许对我们的孩子是一种帮助。
我一直坚持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一定按照自然规律来养育。
一、反复告诫孩子,学好学校教的所有内容,认真听讲做作业,养成学习好习惯。
二、有针对的补习,绝不泛补,不做得不偿失、浪费时间的事情,更不为虚荣学习东西。
三、小考小玩,大考大玩。这一点可以让孩子学会减压和放松脑神经,才能发挥全部智能。
四、交同龄朋友。这是提高社交能力的根本,也是提高情商的好办法。在交往中学会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
请注意国内近年来一直讨论研究的“十名效应”理论。这个理论是讲,智商与情商的不同,而走入社会则情商更重于智商。
我认为,“十名效应”研究体现了一种教育方式的改变。你可以观察,班里成绩常常保持十名左右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相对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对自己成绩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有时间上网、聊天、交友、打电话、看小说,这些都是缓解压力的很好办法。压力化解了,学习的兴趣提高或者保持了,心理和身体上都能适应紧张的学习环境。
“十名效应”研究还使更多的孩子得到解放和认可。社会上成才的不是考试好的人,而是学以致用的人, 是情商高——就是能够控制自己情绪、保持乐观豁达和会与人交往的人。
注:“十名效应”理论的来由(ZT三篇)
*教育界的关注
社会上有一种"第十名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有些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优等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建树颇丰。
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什么原因呢?有人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但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很多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三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10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四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可能会不够健康,经不起挫折、失败。有一个四川状元,考到上海名牌大学。学校里强手如林,结果他考试考不好,以前他都是第一、二名的,到了大学他只能考十几名、二十名。他要立志做爱因斯坦,平时同学不叫他小张,而叫他老爱,老爱学习很刻苦,但考试考不到前几名去,后来他每次考试前就感到恐惧、怯场,大二下学期精神分裂,退学回家。其实,他本身没有研究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学习成绩并不好,第一次考大学也没考上。而第十名左右的人不在乎名次,一次不行再重新开始,有抗干扰、抗挫折能力,承受能力强。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
*中国校友网的调查
中国校友网最近做了一件事:调查了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
这个调查是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等人做的。他们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共560名“高考状元”作了调查和研究。应当说,调查面是广泛的,数据是可信的。调查中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
这一结果其实也可以理解。高考分数得了第一,不过是分数优势,却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一些“状元”,把全部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而时间是一个常数,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如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
与“高考状元”相对,排名在“第十名左右”这个数字很有意思。这表明,那些日后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往往在中学时的成绩是不错的,但不一定名列榜首。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他们可以腾出相当的精力投入其他的思维空间,发展比较全面,投身于社会后,潜力也更大。
如今,我们一些学校和家长,对高考“状元”的迷信有时有点过了头。殊不知今天的“状元”与古时候的“状元”意义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时候“状元”有真本事的也并不多。他们写的及第文章,大多没有传下来;做了大官后,大多未能写出传世之作;在大是大非面前犯错误的“状元”也不乏其人,如宋代的秦桧、蔡京都是状元出身。
这样说,并不是说“高考状元”都不可取,而是说,我们不必过于追求分数,不赞成死读书,不要过分寄希望于“状元”。分数是要的,但过于看重它,有时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
*情商决定晋升空间
“智商会决定你是否被录用,而今后迈向成功的更关键因素应该是情商”
上海奔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国表示,现代的职场人除了需要认真完成岗位工作之外,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素质,比如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等。班里的“第十名”通常在智商和情商上能够找到平衡点,所以就职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并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现场众多企业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聪慧给予了肯定,但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表示了不满。“遍地是人才,但老找不到我想要的”道出了招聘方的心声。而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岗位需求不匹配是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因素。对此,上外的通用考试中心主任史志康教授表示,学校方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三层面,第一种是培养技能,第二种是培养知识,另外一种是培养心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也不同,学生在就职时也需要找准招聘方。
创新促进个人、企业发展
“知识不是用来藏在脑子里的,活学活用并可举一反三是在大学期间所应具备的一种创新能力,这也是企业所期待的。”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亦强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能适应公司岗位要求是对员工的最低要求,而真正称得上优秀人才的是那些可以带动企业价值的创新人才。企业的核心是创新,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就算是一个服装厂的普通工人也可以对企业流程提出建议来提高效率。
“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工程大科研处长胡守忠教授表示,学生因为对社会需求的不了解,在知识上也会有所欠缺。今后高校和企业需要更广泛联合起来,给学生更多接触实际岗位的机会。而这种直接的岗位感受,能够促进学生快速从“校园人”转变成“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