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在家中喜欢种什么花? [2009/03]
- 容易受伤的女人——王菲:送给ww及不要受伤的女人们 [2009/02]
- 关于恢复中国国籍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仅供参考啦 [2009/12]
- 邂逅——美国三轮车(国会山附近)——热爱旅游(7) [2008/12]
- 赏秋——弗吉尼亚大瀑布公园(Great Falls Park)旅游(4) [2008/10]
- 但愿人长久——王菲:送给娃娃妹妹 [2009/02]
- 秀秀淘来的东东(一) [2008/11]
- 地中海邮轮游札记(二)——西西里岛墨西拿(意大利) [2012/02]
- 婚礼回眸 [2010/09]
- 给自己留一片瓦 [2011/03]
- 美国买什么颜色的车?(ZT) [2010/10]
- 孤独的游荡——新疆喀什游感(3) [2008/10]
- 你立遗嘱了吗? [2010/09]
- 拥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2008/12]
- 茴香包子——奇迹 [2010/12]
- 美人肩与水库——北大荒知青生活(一) [2009/02]
- 谁能想到?——北大荒知青生活(二) [2009/04]
- 为什么很多男人没有男人味? [2009/08]
- 四合院与实力 [2009/04]
- 我的空中小院儿(北京) [2009/03]
- 你敢不给红包吗? [2009/11]
- 不容侵犯——真实的故事十 [2009/02]
- 该怎么教育他呢? [2009/11]
- 今天俺荣升了! [2010/07]
- 难过的我 [2009/07]
- 生日是什么? [2009/04]
- 你是老师吗? [2009/04]
- “着火啦!”——北大荒知青生活(三) [2009/05]
——华尔街闹市中的寂静
旅途中的人们(2)
10-30-2009
来“实习”的学生们 大巴向尼加拉大瀑布疾驶,坐在我们后面的几位女生特别活跃,一路都在讲考试的经历。当我们聊起来时才知道,他们是国内某某外语学院大三的学生,来美国实习四个月的。
说是实习,按他们的话说其实是餐馆的廉价劳动力。每天做工达十小时以上,工资是当地最低标准。另外来之前每人交给中介2万人民币。现在他们用做工的钱旅游,然后回国。当我们问他们来美国的收获时,一位女孩说:可以开口说英语了,其它没有太多感觉。还有一位男孩说:美国打工太累了!有一次我们干了12小时,都瘫了!
途中,我们在快餐店点餐,女孩马上说出各类汉堡和点心的名称,是我所不及的。不管怎样,实习还是有用的。不过因为总在餐馆里工作,对美国社会了解甚少,特别是实质的交流,这是很大的遗憾。
三个学士的北京导游 我们的东海岸游可能因为淡季,一路都在拼团。算了算,沿路换了6位导游,7辆大巴。不过衔接比较好,没有造成太多不便。第二位导游是举家迁移美国的北京小伙。
小伙子与别的导游不同的是装束: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看上去更像一位白领绅士。一口相当清晰流利的英语,有着北京学校良好教育的痕迹。据他自我介绍,已经获得三个学士学位中有商科。这让我们刮目相看,只是不理解为什么不读研?后来知道,导游是他的业余项目,他的主要工作是纽约某某水晶制品(著名产品)的代理商。
那是北京极为时尚的品牌,也是姐姐的最爱。立即索要他的名片,准备必要的时候购货!
在美做2-3份工非常正常,时间就是金钱,绝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这主要是生存压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尽快积累财富的必要。后来我们的导游还有在读博士的年轻人,他的英语也是相当精准,流畅。这让我们感觉,不在美国出生的年轻华人,如果英语流利的大多是在国内受到良好的教育。
说明中国的英文教育相当有水平,只要肯努力学习。
纽约老者的感叹 西海岸游我们遇到途中大巴故障,在戈壁滩整整呆了2个半小时。这时我看到三位差不多年龄的老者,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今年67岁了,神情坦然,态度谦和,老家广东,来美30年,已经退休。
攀谈中,我们聊起纽约的中国城,似乎比较老旧和破败,他感叹中国人来美生活不易。特别是早年来美,学历不高,英语不好,只能做些收入低,福利少、社会地位偏低的工作,退休时只有很少的退休金。迫不得已卖掉原住房(那不过是银行的房子),申请政府的廉租房(需申请排队5-10年,且银行存款不超过1千美元等规定)。
廉租房每月只交700美元房租,解决了住的问题,吃饭就简单了。看病也是困难的事情,语言不通,预约时间长,药费贵。一般情况下去中国城看中医,拿些小药吃。
人老了,考虑回国,结果发现没有了退路。没有医疗保险,不敢回国看病。最后的选择就是在纽约安度晚年。老人家对我说:“每次回国同乡们都羡慕我们,说在美国发了财,其实发没发财自己心里最明白。现在中国发展的这么好,是我们30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啊。”
让老人家感叹的是两个孩子, 30几岁都没有结婚。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没有孝敬父母概念,忙忙碌碌难得见到一面。他看着我的眼睛真诚的说:“你们有个好孩子,知道买礼物、打电话问候、回家看看,多好啊!”“老有所养,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指望了。只盼着她们能有工作,生活自理也就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