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在家中喜欢种什么花? [2009/03]
- 容易受伤的女人——王菲:送给ww及不要受伤的女人们 [2009/02]
- 关于恢复中国国籍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仅供参考啦 [2009/12]
- 邂逅——美国三轮车(国会山附近)——热爱旅游(7) [2008/12]
- 赏秋——弗吉尼亚大瀑布公园(Great Falls Park)旅游(4) [2008/10]
- 但愿人长久——王菲:送给娃娃妹妹 [2009/02]
- 秀秀淘来的东东(一) [2008/11]
- 地中海邮轮游札记(二)——西西里岛墨西拿(意大利) [2012/02]
- 婚礼回眸 [2010/09]
- 给自己留一片瓦 [2011/03]
- 美国买什么颜色的车?(ZT) [2010/10]
- 孤独的游荡——新疆喀什游感(3) [2008/10]
- 你立遗嘱了吗? [2010/09]
- 拥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2008/12]
- 茴香包子——奇迹 [2010/12]
- 美人肩与水库——北大荒知青生活(一) [2009/02]
- 谁能想到?——北大荒知青生活(二) [2009/04]
- 为什么很多男人没有男人味? [2009/08]
- 四合院与实力 [2009/04]
- 我的空中小院儿(北京) [2009/03]
- 你敢不给红包吗? [2009/11]
- 不容侵犯——真实的故事十 [2009/02]
- 该怎么教育他呢? [2009/11]
- 今天俺荣升了! [2010/07]
- 难过的我 [2009/07]
- 生日是什么? [2009/04]
- 你是老师吗? [2009/04]
- “着火啦!”——北大荒知青生活(三) [2009/05]
四合院的闲人
在北京稍作休整,我们回到上海浦东老家。从浦东机场打的到家不足20分钟,但我们还是决定乘公交车,沿途观赏几年没见的浦东风景和变化的程度。
记忆里,上海浦东几乎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记得九年前的春节,我们由上海火车站打的回家, 窗外陌生的街道和崭新的建筑,让我们在街上转来转去无论如何找不到家。幸亏儿子(他独自几次回沪)认出一座旧石桥才辩出家的方位,让大家笑了半天。
这次我们知道,老家的祖屋已被政府征用,全家人都搬进新建小区。老家对我们来说,仅仅成为一种概念而没有了形象。
第一次到浦东是80年代初,那时还是上海郊区,虽然离大上海几十里,却是一派乡下景象。公公婆婆拥有一套私宅,6-7间带套间的房子,白墙地砖,阁楼天窗,据说当年也是那一带尚好房屋。
住家门前铺着石板路,房子的边缘有一口浅浅的水井,井水清澈凉爽,做出的饭菜格外香甜。用惯自来水的人,能感觉到井水的独特。那时,我特喜欢在井边洗衣洗菜,时不时把头探向井口,想象着水从哪来?每当下雨时,水井就被盖上木盖,防止泥水流入污染。
门口几步远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家人常在河里洗菜淘米洗衣服,神奇的是河里能打捞一扎长的河虾烧菜,新鲜可口。据说以前这河可撑船载货,顺流而行能通达上海市区。站在老宅放眼望去,一片片盛开的黄灿灿油菜花,充满生机和活力。
镇中心是几条石板路街道,有商店、电影院、旅馆……。最有名的是一座天主教堂,据说是东洋人修建的,有百年历史。每天清晨,天主教堂发出铛铛的钟声,清脆洪亮。我们曾在某个黎明赶赴教堂参观礼拜,那时的教堂还很破旧,礼拜的人也不多。
浦东新区1990年成立,短短20年里浦东新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像一颗闪耀的新星冉冉升起,带起一股旋风吹向大江南北,政治稳定和经济的腾飞让人们受益匪浅。
据报道,到2012年,浦东计划实现“2个50%”,即: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板块计划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50%以上,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内的九大领域力争占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规模50%以上;到2015年,力争双双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近万亿元。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二十年以前,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东只是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而今天,世界最高的建筑和中国最昂贵的公寓都傲然挺立在浦东,浦东陆家嘴也已成为堪与美国华尔街相提并论的金融区。
这次,我们乘环1路在宽阔的四车道马路上行驶,远远看到架在马路上方壮观的高架桥,据说是保证世博会畅通无阻而建。沿途的绿化程度比几年前覆盖面更广,造型也很美观。换车不久凭借那座修缮一新的天主教堂我们认出老家所在地,但所有街道和原来的房屋都已不见,连小桥、河水通通没了踪影,代之是一栋栋的楼房(均是矮楼),铺着草坪种着树木的小区,还有老人院、医院,上海迪斯尼乐园不久将在这里建设。当街道的商业气息浓烈,人流增多时,我们知道川沙到了。
公公婆婆一辈子教书育人,直到退休颐养天年,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早年,独生子的公公的家曾在上海十里洋场经商,也有过洋房洋车的日子,公公就读圣约翰大学也是他父母的愿望。后来家道中落回到老家,公公经历大起大落的家事变化,对人生有了独特的辨识,无论任教还是中学校长,一如既往地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热爱生活,与相濡以沫的婆婆(84岁)相隔一年,于89岁离开人世。没能尽孝的我们,回到老家敬拜二老并与家人团聚。
我们来到公公婆婆的居所,这是政府分配的房屋。小区规划绿化很好,6层楼房,虽然没有原来的住宅面积大,但十分实用,冬暖夏凉,出入方便。因为是一层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可以种花纳凉。两位老人坚持要给我们留一套房回浦东时居住,并早早做了安排。让远离故土的我们,感受到父母深厚的关爱和体贴,血浓于水的那份恩情……。
想起第一次见到婆婆,那时她还是小学校长,印象中慈祥和蔼。她端着卧了好几个鸡蛋的糖水碗,看着我吃时满脸的笑容,好像就在眼前。对串门的邻居们用家乡话夸奖北京儿媳的情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浦东的高楼大厦和花园楼亭填平了过去的家,但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家永远不会变——那是父母曾经生活一辈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