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有人会嗤之以鼻)从来不是政治中心,除了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但其经济,文化的地位是没人会否定的。电影戏曲的繁荣有目共睹,即使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也出了许多名角,。倒是黄梅戏,天仙配问世前是没多少人会唱的。
但作为地方戏,沪剧(多年前名申曲)应为首推,毕竟讲的是沪语。接下来是越剧与评弹,一来自浙江,俗名绍兴戏。另一移自苏州,上海人称之“说书”,光说不唱是大书(评书),连说带唱是小书(评弹)。一般认为评弹档次较高,听众多为知识分子,沪剧多被郊区农民所喜,越剧戏迷以太太小姐为主。受家庭影响,主要是妈妈,三个都喜欢,但仍以沪剧据首。现在更喜欢,因正宗上海话唯在这里还能听到。石筱英,丁是娥,茅善玉,解洪元,邵滨蓀,王盘声,杨飞飞,孙徐春,新老艺术家,数如家珍。家里碟片堆成小山。评弹名家中最喜蒋月泉,其他尚有朱慧珍,张氏搭档,杨家兄弟等。新辈中倾迷徐惠新,周红,秦建国,高博文等。评弹与越剧虽非土产,但顶尖者仍必移居上海方能占舞台一角。现在秦是上海评弹团团长,而茅系上海沪剧院院长,肩上担子不轻。
打算回沪前,哥哥已作安排,他们并不经常演出。因戏曲在国内正处衰退的时期,戏迷老龄化,愿为此献身者渐少—不如作其它行当,起码唱唱流行歌曲也可多赚几文。一共回沪两周,其中还须去北京数天。他早早订了上海评弹团与上海沪剧团的戏票。不能将名角一网打尽,但也看到了最精彩的。评弹是在他们的老家,南京西路剧场演出。那晚可真冷呀。去改建后的吴江路看看。去早了,冷坏了,只得坐下来吃些东西。高博文年轻有为,说唱具佳。狸猫换太子说得出神入化。秦建国则老到沉着,蒋调仍唱得字正腔圆,还加演开篇一个(正剧前的唱段)。玉蜻蜓,这永远的评弹折子,让人流连忘返。虽剧场暖气尚差些,但一壶热茶稍作补偿。散场后大多有自备车代步,我们等不到差头(出租车),只得坐地铁。但很尽兴。
隔一日去逸夫舞台(以前的天蟾舞台)看茅善玉的“瑞珏”,那是赴京汇报演出被北京戏迷评为首选的剧目。当初小姑娘一个,如今已近五旬了,但舞台扮相,唱功仍无人能及。下午早些动身,去食品公司买些吃的。然后到福州路上老正兴吃上海菜。这样的日子就是“幸福”(要求不高,哈哈!)。从饭店到剧场的路上,一家书店大甩卖(解放前福州路满是妓院,后来成了文化街,以书店为主)。挂出的牌子竟然是“五元一斤”,最高也才18元。不管有多重了,选了几本,扛进剧场。真是斯文扫地。
沪剧擅长与演西装旗袍文明戏,曹禺与巴金的作品最合适。编剧将“家”改成已瑞珏为主的一出戏,也更能让茅善玉发挥。她的完美演出让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呼声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演梅表妹的唱杨飞飞调,一声大表哥引来满场采。每个观者都知剧情的细节,但仍能被感动至此,真不容易。从小看“家”最恨觉新,把两个这么爱她的女子推入绝境。但自己偏偏也是软弱如此。世事难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