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网友发表海外华人心中的纠结,也来凑凑。
海外华人与国人无疑已成为两个群体了,废话再重复一遍,各个群体里都五光十色,我们也是吃饱了撑的,扯扯而已。由于近年国内飞快的发展,“海外华人”的光环怎么说也是不怎么灿烂的了,上海地铁上最常见的的确是打扮时髦的男女,LV 或 GUCCI 加 IPHONE 的确已是标准装了,比纽约地铁上靓多了,七号车更不敢恭维。国人买 2000 RMB 的衣服不算什么,而我买 300 刀那是大事一桩,须经常委会讨论一番!
但我今天还是想反其道而行之,再为自己鼓鼓气。
回去后最注意的就是别露了身份(当然有些人是不必瞒也瞒不过的),因为别人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同时也为自身的安全。其实真正眼力好总能一眼看破,记得多年前读一篇博文,说她在饭店,服务员说她一定是国外回来的,WHY? 因为只有你对我说话客气。
这次去过“唐宫”饮茶,地方不错,客人多衣着光鲜。进来一四十多岁男子,白衬衣下一条米色咔叽裤,烫得笔挺,清淡低调,一看便知非本地装束,果然与另一同行开起英歌利希了。
挥金如土的国人是有,但更多的生活方式依然与我们有不一样的地方。举的例子不知较普遍还是极端的个例,但均实事。
姐姐一朋友,除了自居的三房两厅小区套房另有别墅。一天邀请朋友去看看别墅,坐时间长了,当然要上厕所,她便问“是大是小”,如小的,就嘱咐别冲上,她有一铁桶存有废水,她会来冲水的。许多人打电话都尽量把话精简,因为都按分钟收费的,而是你打过去的就能敞开说了,不收他的费。各种节能设施一应俱全,烘干机很少有人用。开冷暖气总在心里算计着这耗电多少。UTILITY 账单是件大事,都要减少到最低消费。国内水龙头都开不大,洗澡不太畅快,但这也是国家政策,节水,那是对的,水资源是该保护。很少在外面洗衣,烫衣。
不少人抱怨出租车难叫,我周围的人好像还没有坐出租的习惯,甚至连地铁都舍不得,因为地面交通(公交)一元两元,地铁则至少四元五元。记得一次在南京路宴客,结束后,除了我送老师回去,堂堂一大群只一人叫出租。买菜也是斤斤计较(应说两两计较),挑精拣肥,常因此摩擦。排队的习惯也就不必再提了。电视还看到有人在人行道上挖砖种菜的。
无可否认,不少人有了一套以上的房子就比我们实力足得多了,两套就近千万身价了。但花钱的小心我总难理解。或许担心将来生病,或许想留给小辈,或许,或许。当然,年轻人不敢花钱,那是被房价压的。
凭我一个拿退休金的(SOCIAL SECURITY)华人(大家知道没有能拿到3000刀的),我感觉国人花钱比我精打细算得多了。当然,我们买洋货比他们便宜,我们没有啃老的儿女,我们有足够的医疗和其它意外的保障,少了后顾之忧,也造就了算得不那么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