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JC 兄让我谈谈8288发布的闲话上海滩 [不嗲不女人] 沪语读后感,那是我的拿手。因为从小到大,做的最多的作文就是读后感。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合理结论。。。。。。语文老师教的一套一套,至今还是有用的。
对一些地方文化的阐述,保持与发扬我一向持肯定的态度,尽管目前“国际接轨”似乎更时髦些,尤其“上海”,这个我想割也无法割舍的故乡。
视频基本达到了她制作的意图与效应,但就我这个“倔老头”来说,许多方面离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像我这样年纪的老上海不多,在村里就更少了,但我也不靠写东西来养家糊口,不必折腰以求“河蟹”,随性而讲,勿要为老头的唐突生气。
我的家庭背景,使我讲比较标准的上海话(但我也不是最佳范例),那与今天的有非常巨大的差异。记得以前也提过,略带苏州口音的沪语是真正的上海话,与郊区的口音有别。其中主要的就是要发齿音。其实在北京土话里有时也还能发现其踪迹,甚至京剧里。她的特殊韵味是那么的迷人。但为现代的快节奏所不容,这优雅被彻底淘汰了。
上海话里最忌的是“江北腔”(抱歉这地域的概念),但现今的沪语,恰恰就是全面的“江北化”。不管我的思维是多么的落伍,这使我痛心万分。
最简单的鉴别上海话的词汇是“我”,现代上海人都发音WU (WOO),原来的应是“请听我字上海话的标准发音”(见视频)。根据不同的家庭,略有误差,但可以1970年为界,70后多发音为我“WOO"了。
真正的上海话还必须有轻声与软浓的腔调,当今沪上在菜场,超市,车站,广场,哪还有半点沪语軟浓的味道。尤其陌生人之间的强烈的降调,非常的不友好。回去时总去书场听书,一为艺术,二为那里还可听到喜欢的沪语。
就那老 8 推荐的视频,主持人丁丁,大概 80 后吧,那口上海话已变味,仅仅听得懂而已,作为主持人该有的语言魅力,那是 BELOW ZERO了。那位嘉宾司雯嘉, I have to say sorry,她就是那种最不上台面的江北腔现代沪语,可见电视台的上层对上海话的含义与理解也完全是 80 后的了。另一位嘉宾茅善玉,当今沪剧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当她在台上演戏时,虽然比起丁是娥,解洪元来还有差距,但她的上海话已已非常不错了。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比起其他人好了很多,与台上不一样,离“好听”依然有距离。
上海女人的“作”劲依旧,但嗲韵早已荡然无存了!这社会的节奏也不会再容许嗲下去了,而那种装出来的,除了催吐,其它功用已经消失了。
由于那第一人称的我,上海话的正确发音无法用拼音或英语的任何字母表达,我就用两段视频来解说。
第一段当唱到第三句时,第一个字便是“我”(来做个媒,包侬称心肠),后来又有4,5个我。有兴趣可以看下去,也顺便见识一下30年前茅善玉的模样,台风。
第二段是家的选曲,瑞珏在洞房等候觉新的一段唱,有字母,也是第三句就有“我”字出现。长了一点,但很好听和传神的。
或许会赞许我的只有与我同年龄的老上海,但可能的话,砖请就不拍了,我辛辛苦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