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家庭医生
其实家庭医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新奇。那还是六十多年前,我家就有个陈姓的家庭医生,名字已忘了,但模样还有点印象。家里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他,妈妈生孩子也是他来接生。
美国的医疗系统多实行家庭医生政策,与她的医疗保险制度,培养医生的教育体系也有一定关系,此又后话了。
除了急诊,一般看病都去家庭医生处,不是医院。那是一个私人诊所。他(她)觉得有必要转专科医生(心脏,消化,肿瘤,骨科等等)时由他出转诊单,你才能去看(当然你自己负担一切费用是不受此限制的)。不必要的转诊也会被保险公司诟病,所以家庭医生一般也是有必要的适应症才这样做。家庭医生学的类似于大内科这样的专业。去医院看病不是一件常规事。
家庭医生一般对自己的病人情况非常了解,像朋友一样。尤其年龄较大的,都安排你定期前往诊所。前台小姐会来电询问,催促,及时作针对的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因都是预约门诊,也都有宽敞的候诊区域,备有饮水和小点心-以供空腹抽血病人用。一般不会等候很久,看病不牵涉到钱,因为都有医疗保险,最多付极少的一点自付额。病人从来不必在付费处,化验室,药房来回排队奔波。都在诊所内一次搞定,你就坐在诊室里,护士会安排一切。
诊所内严格遵守 HIPPA 规范,即保护病人的隐私。除了患者本人和医生(或许还有个护士),没有他人可以在场,家属要陪伴也需病人本人的同意,包括配偶。所以环境总是安静,有序。
也由于医疗保险公司都有医学专家的监控,任何不必要的检查都会被咭问,医生为赚钱而作多余检查机会几乎为零。
病人也有权选择家庭医生,所以不必担心他的水准与操守,差的会被自然淘汰而赚不到钱。读到医学院毕业少说也得花上二三十万美元,多是借贷款的,赚不到钱怎么还债啊!
有这样的家庭医生系统,无疑对患者是福音,但对医生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医患的和谐其实不是那么不可企及的。
到医院看病,包括急诊,情况也大同小异,但小病跑急诊室会被怠慢的,会等很久很久,没人理睬,可别抱怨哦!另有故事说说急诊,下次见!
正写着,医生的助理来电了:你该去看眼科医生了,还要抽个空腹血!
中山医院心内科诊室,医生与正被诊治的病人边上围满了候诊的病人,家属。不说隐私,连说话都非得大声吼叫,否则对方听不见。
收费处前总是人满为患,有条守次序的队伍,那算你造化好!再看看美国的!
一个儿科诊所的候诊区。
无关人员是不可能出现在诊室的。
目前国内正着手医疗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人都很聪明,把私利放一边,正确吸收消化而执行是关键。百姓的教育也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