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起码六十多年前,随妈妈去杨树浦路临青路附近一个小剧场看戏,算是一大享受。那里常有越剧演出,头牌小生叫杨佩芳,虽名不见经传,但扮相台风相当不错,尤其那徐派的唱腔十分传神。当地一帮师母们都是她粉丝,以能请她到家里坐坐,外面吃餐饭为荣。就这样,我与越剧也搭上了。
大概是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作为杨浦电影院的建成后首场电影上映,也不知哪里弄来的两毛钱,居然赶去看了,那当然比小剧场的精彩些。但剧场看戏的氛围和台上台下的互动还是与电影不一样。后来60年代中期的红楼梦更将地方剧种推向了全国。我当然被粉丝了。
昨天与太太和朋友去华东师范大学的剧场去看了一场上海越剧一院的演出,碧玉簪。
虽然多为老年妇女,但座无虚席,观众都情绪兴奋,颇有期待。
我们在环球港里喝了下午茶,价格比美国贵。然后进入剧场,看了下环境,与当年已大不一样。
演出开始前,看到乐队阵容强大,但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他们投身于传统剧目的奉献鼓掌!
碧玉簪的剧情完全是封建的夫权,与当今社会全无半点瓜葛,但传统妇女的情感,委屈展开得如此动人,令人扼腕。
剧情一拉开,虽然知道故事,还是被演员的投入感动,连厕所都不想去。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情绪又达一个高潮,回家的路上还一直在回味。那股乡情的眷恋使人心怀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