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京津暴雨,不想抱怨什么,但总觉得生活改变的步伐让我这老人不禁叹息连连。
自幼喜欢“看戏听书”,可能那时还有贪吃的成分。剧院里有卖五香豆腐干和其它零嘴,泡上一壶好茶(现在书场里也还保存一些传统)。那种悠闲的氛围变成了来去匆匆,不习惯!不就为名利二字吗?
京剧,大鼓,豫剧,二人转都不是本土的,但也各有其长和粉丝群。自己最熟悉的还是沪剧,越剧和评弹,而真正的上海戏应是沪剧。评弹源自苏州而越剧起源于浙江也是众所周知的了。
沪剧在我们小时候还称申曲,上海简称滬或申,有叫本滩(簧),本地“歌剧”之意。多为郊区农民劳动闲暇之余的娱乐。城市小市民也乐于其中,那些租界达人,受较高教育者似乎不屑于此。自己反正雅俗共赏,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
说起沪剧,不能忘记筱文滨,算是鼻祖了吧。后来的王盘声与丁是娥也立下不朽功勋,有点难以超越。可惜听书王晚年拘急,在电视台跑龙套已换取生活及医药所需。我喜欢的还有解洪元与筱爱琴。当然还有许多。当今的茅善玉也不遗余力地在维持和发扬她,但效果不彰,甚至比评弹和越剧还差。别听那人定胜天的鬼话了。就像红楼梦是越剧的经典一样,雷雨是沪剧的巨著,但不少人将她与大雷雨混淆。放一段茅善玉唱的“家”里洞房的一段,既体现了唱腔的旋律,也抒发了传统女性的悲剧。
评弹的“档次”似乎高一些。听客多为市区知识分子,是个优雅的场所。但以前在许多茶馆里也有演出,名角也要赶场子。蒋月泉及张氏杨氏兄弟算名气最大的了,也都有幸见过本尊。其实也蛮喜欢周云瑞,刘天韵的。
当今的当然数徐惠新与周红了。还有不少年轻的也冒出来了!还是来段徐周的吧!
小时候跟妈妈去剧院看过越剧,那时还是徐玉兰的时代,袁雪芬算鼻祖,据说政治上正确了些,口碑不佳。我也喜欢金采风,陆锦花。新人里的金静与蔡浙飞很有特色。或许由于民风依然,她的气势比评弹沪剧似乎还可以,虽然可能也是强弩之末了!
以上言辞与当今政治无关,特此声明。记得以前一段日子,什么都可说成放暗箭,恶意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