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兩個人,一所學校》:嫁給肯亞貧民區的台灣女子
錢韻中,一個出生於台灣屏東的女子,31歲時,她飛到遙遠的肯亞,嫁給肯亞丈夫詹姆士,兩人看見當地貧民窟的困境,開始為孩子辦學,二十三年來,改變無數孩子的命運。
2015年五月,周大觀基金會將他們夫婦倆的故事寫成《兩個人,一所學校》,在書中,你可以看見錢韻中和詹姆士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困難,也能在柳暗花明處感受到那些在人眼中看來不可能的奇蹟。
在錢韻中和周大觀基金會的幫忙下,我們完成了這篇報導〈31歲離開台灣,她嫁給肯亞貧民窟——錢韻中〉,但在書中,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先來聽聽錢韻中的家人怎麼說:
一粒麥子/錢律中(錢韻中大弟)
我們家住在屏東市,父母都是音樂老師,家姐長我一歲,下還有一弟,民國五零年初,出生於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在那個民風淳樸、勤奮的社會,加上雙親努力,家中經濟處於小康,家姐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屏東教育大學工作。
有一天,忽聞她決定到非洲宣教,我們一開始並不完全理解,也不捨父母對子女長年的付出,擔心她到了非洲,隨時要有最壞的打算。隨後十數年間,她和當地姐夫成了家,並領養兩個小孩,從她捎來的書信中,可以看見她在當地教會和貧民區學校的工作情形,一路篳路藍縷。
幾年前,我親自參與當地的義診工作,才親眼目睹她在肯亞工作的面貌,也理解信仰是她堅持信念的力量。聖經裡有段「一粒麥子」的比喻,勉勵每個人的生命都要像落在土裡的麥子一樣,犧牲自己,生出綿延子代,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和我一樣,因著她在肯亞的故事,看見生命中無限的可能。
用教育翻轉生命/詹姆士(恩慈學校共同創辦人)
我們牧養教會之初,內心就非常想陪伴社會底層的朋友,在肯亞奈洛比Mukuru貧民區宣教、辦學,就像踏入一片處女地,這裡有一群早已被教會和政府遺忘的孩子,我們渴望走進這片人跡罕至、鮮有人願意停留的土地。
內人韻中為了在這個國家服務,特別得辛苦調適。我們知道,在此地辦學實在太不容易,現在恩慈學校的美好情況,並非一蹴可幾。我們的目標是:看見所有恩慈的孩子畢業後,進入更好的學校或公立中學,表現優異,再錄取公立大學。我們相信,這樣能翻轉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得到啟發,再返鄉回饋,同時鼓勵更多孩子。
由於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長唸書,我們也計劃下一步設立技職學校,希望透過義賣《兩個人,一所學校》募款,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專長。
我們也許無法教育貧民區裡所有的孩子,但我們可以教導一位、兩位、十位、百位,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定要立身楷模,再回到家鄉為他人奮鬥,就像我們過去在恩慈學校所做的一樣。
我們成功嗎?我想你可以看到數據,我們也可以數算恩慈學校的「成功案例」,但是,唯一真正值得談論的衡量標準是:在這些孩子生命裡發生的改變,以及整體社會中,其他生命因此獲得的益處。
《兩個人,一所學校》不是小說,也不是勵志書籍,而是我們渴望與你們分享:這些孩子在一所貧民區學校的生命光景,以及校園中每天發生的一切。
最新消息,已有经他们上课教育的学生,前来美国哈佛读研究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