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回国看看的人都知道祖国的日新月异,上海也一样,或许更快。这不禁让我想起五六十年前的上海。
抗战胜利后有幸搬入以前日本人住的社区,很早便习惯了烧煤气,用抽水马桶的日子。但对倒马桶,生煤球炉也还是非常熟悉的,那烟,那声。现在看来,还有点迷人。
小时候最高兴的无非是过年和吃喜酒,馋嘴貝。还有一件事就是晚上从亲戚家坐三轮回家。坐在妈妈身边,车上都有一条草绿色的羊毛毯(像美国军用那种),盖在身上,暖暖的。那时人力车(黄包车)已渐渐少了,出租车也未普及,尚记得唯一的公司叫“祥生”,电话是40000。三轮是常用的交通工具。过白渡桥时需下车,或让路边等候的小工帮推一把,只需很少一点钱,那时好像没小费这词。
放学后大多玩官兵抓强盗或捉迷藏之类的,也打架(打着玩)。其它则有玻璃弹子,香烟牌子,棱角(陀螺),滚铁圈等等。蟋蟀也是夏天,其实快秋天了,主要的玩意。为了抓个厉害的,常翻墙,进院,被别家大人骂。夏天的晚上,乘凉是生活的重点。听大点的家伙吹牛,以为都是他亲眼见,亲手做的。
一些丢失的传统,今天看来有些可笑,但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或许有一天会再捡起来。不像今天旧的电脑,电视,家具。。。。。。都一丢了之。
那时碗破了是可以补的,伞坏了有人修,不但皮鞋,胶鞋也可以补。更有牙刷也能从新换毛的(正宗猪鬃)。傍晚路边很热闹,这现在也有,但品种不一样。那时还有烤馒头,炒白果(银杏)。沿街贩卖的“三北盐炒豆”很便宜。学校门口多有各种小贩加上修钢笔的,换那装墨水的橡皮管是五分钱。
记得一次一群人组织自行车“旅行”到吴淞口玩。几个家里没车的清早起来“偷”。那时,起码我们那里,大多人自行车不锁。当然回来少不了一顿臭骂。
学习不是个问题。还不懂什么叫辍学,失学。当然也没见过“假冒伪劣”。口袋里如有3毛钱,那绝对是大款!
看看我孙子今天几乎要啥有啥,糊涂了,到底是他幸福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