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一直自认是正宗上海人,最近查了家谱得知真情:祖父的父亲被皇上从河南(祖籍)派来。祖父生于老城(现城隍庙附近)。从某种定义说该算是上海人了(三代理论)。按正常寿命计算,可能生活在美国的时间会超过上海,但决不会认为自己是美国人。
小学,中学,大学期间没真正离开过这“皇城”。直到大学毕业,响应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发配到山区。
第一次回家探亲,大概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吧。从北站走出那激动的心情可比“见到毛主席”不知高兴多少倍。提着旅行袋,挤上21路无轨电车,听着熟悉的乡音,想必当初脸上有股傻笑。那满车的赶去上班的乘客投来的竟是鄙视的目光,让我顿时手足无措。想想我50多小时没洗澡,身上可能有股不太愉快的气味,再看看那满是尘土的行李:那不一典型“外地人”吗。明白了。低下头来,尽量缩到不影响交通的角落。幸亏家里的欢快彻底冲散了第一时间的阴霾。
初来纽约,除了陌生,也感到一种敌视。问起别人,一个很正面的回答让我永远铭记:大城市人口稠密,三教九流都有,人们一种自发的保护意识常会让他人感到一种不信任,甚至敌视。其实纽约人是很有爱心的。我慢慢对此深有体会。相信其它地方也一样。相比之下,农村有其宽容和易接受他人的风气,中美都一样。听说近年来国内农村也有了变化。希望不是真的。
没有人会认为以地域划分人群是对的,但人们往往常这样做,应该是有点道理的。算是有这样的倾向吧。
当年的上海人容易被自己大城市的背景所迷惑而对尚未融入的他人有瞧不起的想法,称呼为“乡喔宁”。其实都一样。就像卖油郎说的“熟呗”而已。我到乡下多年,也慢慢从处处被人嘲笑到成为真正的乡下人。来美多年,不敢说成为美国人,至少没人称我为土包子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也在进步。地域的差别在缩小。在上海甚至住在新小区里的多为外来白领,真正“上海人”正被挤出原来的居住地到更远的城郊去了。说上海话的越来越少,普通话成为第一语言了。上海终将慢慢成为一个地名而失去一个人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