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2018/01]
- 邓朴方出逃与斯诺登有关 [2013/07]
- 澳洲女子沙滩足球(三俗,18以下免) [2011/05]
- 喜事 [2017/03]
- 开学了 [2017/09]
- 上海,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12]
- 不知说什么好 [2015/11]
-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多月的耳闻目睹 [2015/06]
- 新上海人 [2015/06]
- 美国小镇 [2017/06]
- 也谈死刑犯(慎入) [2009/05]
- 陋习难改 (内容可能令人恶心,慎入!) [2011/02]
- 大排档 [2013/09]
- 战争,美国 [2016/01]
- 金茂 [2017/06]
- 遇巩俐 [2012/06]
- 少婆婆妈妈(慎入) [2012/05]
- 畅所欲言 [2011/08]
- 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2012/03]
- 古稀回味 [2013/03]
- 我看文革 [2011/08]
- 姑妈 [2010/10]
- 民族大义 [2012/08]
- 致六三 [2012/06]
- 赞三俗 [2011/10]
- 我的好友 [2012/02]
- 贝壳村亲近自然亲近你我夏令营之达人秀---蝶恋花 [2012/07]
- 叶说毛 [2012/07]
- 中国,美国和其他 [2010/07]
- 岁月痕1 [2009/04]
与年轻人不一样,仍偏向于多看中文媒体包括电视。最近看得较多的是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由陈蓉主持。类似的纪实访谈节目很多,江苏卫视也可以,重庆的差些。
我最看重的不是故事的离奇,编导的手法,而是少些刀刻斧琢,以原汁原味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不要反映过于极端的个例和如疯子般的角色。尽量取平凡的人物但又设法挖掘生活中光明的一面,为社会的和谐出一把力。最近三天的节目都很好。
一个故事说一位离婚17年的女子想见她那已20岁的儿子,17年没见过。故事很曲折,当初这位妈妈一定也有不周之处。儿子,爸爸与姑姑如此抗拒。最后看到那宽容来临,母子相拥,我难自已。
另一故事是一上海知青留在安徽的孽债儿子(那知青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妈妈在安徽嫁人后,在孩子8岁时去世,临终交托于丈夫儿子这段旧事。那丈夫与“儿子”相依为命,一农汉以自己全部心血,把孩子一直拖到大学毕业。顺便说说,屏幕上的儿子不仅一表人才,谈吐,气质不俗,让我打心眼里喜欢他。如今这养父身患绝症,他嘱儿子来找亲生父亲。几经周折找到早已有自己圆满家庭的亲生父亲。父亲悔恨交加,要儿子与养父来沪同住,求医问药。但太太与女儿也如天雷轰顶。但主人公与养父的那份真情令主持人与前来咨询的心理学家也难忍眼泪。他心中的爸爸永远是那养父。希望生父家庭和睦,如能在他们来沪求医期间给予些许帮助那就感激不尽了。
今天又是一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女学生与男朋友之间的一段刻骨恋情。牵涉到两个家庭和周围亲朋。我也默默为她祷告,希望骨髓移植成功,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专家上电视是中国又一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特色。电视台求吸引观众眼球,专家的好处我就不必详术了。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接受过文汇报的访问,日后文章见报,我不敢相信,这是我讲的吗?媒体的推波逐谰,夸大其词早有领教。今日更有过之无不及。恳请诸位别上或尽量少上媒体,尤其电视。我对任何上电视做节目的医学专家立即打入我的冷宫,唯一例外的是钟南山教授,他没太过份。(也有尚及格的,不想一网打尽)。目前一些反中医的思潮与这些人的现丑也很有关,以那位北京的曲姓女子为代表。还有位北大的王教授也是一典型。
个人一面之词,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