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曾文正公故居 [2008/12]
- 书魂傅国钦 -- 记我爷爷一些琐事 [2008/10]
- 中国造航母?先看一看美国参与二战造的航母是什么样子! [2009/03]
- 奥巴马,你不是男人! [2009/01]
- 坚守乡野终生习书----纪念傅国钦先生诞辰百周年 [2008/12]
- 《中国书法》杂志再次推介傅国钦 [2008/11]
- 优美雅趣的中国书法 [2008/11]
- 纪念毛泽东诞辰诗词欣赏 [2008/12]
书魂傅国钦
--记我爷爷一些琐事
前言: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传统老人节--重阳节,身在海外的游子无不牵挂遥远的祖国的父辈祖辈们这些老人亲人。他们年老体迈,或快乐而健康地生活着,或者孤单无人照顾;或者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思念他们,我们怀念他们,特赋此文于此。
我爷爷傅国钦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农历9月22日,出生在湖南湘中娄底市大埠桥元佳堂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一辈子酷爱书法。2005年8月15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虚岁98。我期望他长命百岁的愿望未能实现。我与他最后的见面是2003年6月,我的远行辞别竟成永别!在爷爷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子里,我从孩提时代到远行辞别前的许多琐碎记忆中,写下了爷爷的一些琐事,但愿在天有灵以慰之。祝他“书魂”永存!
书法是他的最爱
因为父亲是家中的独子,爷爷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从湘中山沟离老家四五十华里的乡村中学涟源三中退休,回到老家与我父母们住到了乡下“求己山居”,“依山傍水,瓦屋几间”,过起了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1977年1月退休,已经69岁——超龄“服役”9年。他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其中解放后近30年。在我朦胧的记忆中,他每天都闲不下来。家里经济困难,他要帮助我父母干农活,田里土里每天有他的身影和汗水。然而,练习书法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没有笔,用稻草和小木棍做笔;没有墨,取涟水河水混上后山的黄土做墨。无论怎么忙怎么累,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与环境,他都坚持每天练字几小时。从五岁开始,九十余年从不间断,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值得我学习。
书品与人品
他老人家不仅天天练习书法,而且非常喜爱作诗词,讲究诗词格律。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如反映在他的“九十自寿诗”: “沧桑经阅历,忆辛亥革命,解放斗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在老夫眼前过,松柏幸苍翠,喜责任到户,政策开放,更有四代孙曾添庆,尚希后辈膝下贤”。但他性情豪迈,对祖国美好充满热爱的有“祖国颂”( 七古),对祖国山河美景赞颂的有“炎陵颂” ( 七古),“咏娄底新城(七律),“题春元校史(七律)”,““五湖风光推洞庭”, “题鄱阳湖碑廊”;还有他的七律“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然而他总是说:“作诗写字,纯属自娱自乐”。没有任何功名思想。还用“人立字立 ”来勉励后学不仅要写好字,而且更要有好的做人品德。号称“涟邵第一高手”的傅国钦在乡下退休闲居20余年间,不断有慕名而来的造访求字者,而他有求必应,分文不取。
他常说,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光做一个“教书匠”,而要“教书育人”;写字不能光做一个“写字匠”,而要书写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书法与诗词”、“书品与人品”是相辅相成的。
爱心永驻
过去家里很穷,爷爷有4个子女年幼,奶奶又多病,靠他一边教书一边种田来维持生计,往往青黄不接。为维持生活,他常常不得不在暑假或学生放农忙假时,与一些身强力壮的乡亲们到洞庭湖区和湖北给田多的农家扮禾,以换取口粮。当地盛传的“华容献艺”就是他自告奋勇给当地一位富裕人家写了一块招牌,换取了一担谷的“润笔费”,没去扮禾,提前回家的故事。虽然他有时也要“润笔费”,但是每当有红白喜事乡亲们请他撰写对联,从来分文不取,还要自带笔墨。
他退休闲居乡下,常常义务修路修水利,甚至将我们兄弟姐妹带上一起参加。在秋冬枯水季节,他每年都要将家门口三个池塘的肥泥巴挑到菜地里,将沙土铺到路上。他教育我们要做好事,还教我们如何做好事。例如路要铺成龟背型,叫做“龟背路”,上面填上沙石,这样即使下雨路上不会有积水,行人也不会滑倒。
他的书艺书品,通过他的学生、弟子和书法爱好者(笑称傅字迷们)的口碑,通过当地媒体从闭塞的乡村传到省城长沙,得到湖南省文联和书协的重视,于2002年元月破例免费为他在湖南书画研究院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又于当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个人书法晋京展。 “北京艺人惊地动,湖南老叟破天荒”,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他在北京书法展出挥毫题词。两次展览以后,他的字一下子有许多人愿意出钱买。身价、字价上涨,但他从来没有为此多拿一分钱去买一点好的吃,在家还是清菜淡饭,棋梓萝卜和白菜;也没有特意要去买一件新衣服穿,每次有重要的展览和义卖等活动,出门都穿着娄底市文联为他定做的唐装。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首先想到的是贫困学生,他多次在娄底和长沙举办爱心义卖,并将卖字画的钱全部捐献给失学贫困儿童。还将自己创作的字画无偿捐献给湖南图书馆、雷锋纪念馆和爱心碑廊等。真正做到“余热犹思发寸光”,赢得了“书者乐、仁者寿”的美名。
长寿之道
有人说,长寿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的研究,没有真正发现某一个基因决定人的长寿。从家谱分析也不能证明这一点。我爷爷总共有6个成年的兄弟姊妹,他最长寿,而3个姐姐妹妹都英年早逝。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人的长寿可能与某些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古往今来,人们把写毛笔字与健身长寿联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许多书法家艺术家确实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8岁,欧阳询83岁,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4岁,苏局仙110岁,齐白石97岁,董寿平94岁,舒同94岁,启功94岁。长寿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就我爷爷而言,他的长寿确实与练习书法有一定的关系。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要头正、肩松、腰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全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练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动,书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心术篇》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郁也。”所以书法家们每每得以无疾而寿,无疾而终。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是养生强身之妙法。无论古人、今人都能从书法与长寿的关系中悟出很多道理。
世上事,无论大小,能拿得起放得下,心态平和的,恐不易见。曾有人给他讲一位颇有知名度的老画家为丢了几幅自己的画而急出病来的故事。我爷爷听后笑笑说:“这有什么呢?再画几幅就是了!” 。
我爷爷的饮食习惯也非常好,特别做到定时定量,清菜淡饭、棋梓萝卜和白菜每天都不能少。我们家吃的蔬菜基本都是我爷爷亲手种的,萝卜、冬瓜、南瓜年年吃都吃不完,这种状况维持到他逝世前的最后几年。他老人家不饮酒、不吸烟,但是每天都要泡几杯热茶。尽管已高龄,老人家都是自己穿衣洗梳,自己洗衣服,从来不假他人之手。“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爷爷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情系北京奥运
近代以来,国贫民弱。因鸦片泛滥,国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被称为“东方病夫”。“东方病夫” 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纸《字西林报》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里, 称“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共派出140余人的代表团参加了近三十个项目,除了撑杆跳进入复赛外,其余项目在初赛就遭淘汰。代表团在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的报刊发表了一幅外国人嘲讽中国人的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沧桑的阅历使爷爷深深体会到身体健康、体格强健的重要。“当时官兵穿得很差,所在四川部队还是‘双枪兵’,战斗力很差,败得很快”,他在谈到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从戎”的经历时说道。“作为‘东亚病夫’,别人瞧不起,不仅挨骂,还要挨打”。
新中国成立后,国富民强。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32枚金牌,奖牌总数63枚,列世界第二位。他老人家欣然作诗词以示庆贺。他为过去的“东亚病夫”强大成“体育强国”而高兴。第29届奥运会定于2008年在北京举行,大约在2005年春夏,他又挥毫书写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12个大字,并期望在2008年他百岁时亲自到北京举办迎百年奥运百岁书法展,游览长城。但是这12个字竟成了他的绝笔。他虽然离开我们,迎奥运北京书法展也成憾事,但是他的美好愿望和衷心祝福永远留在人间。今年8月,第二十九届国际奥运会在我国北京成功举行,东道主中国队获得51枚金牌,奖牌总数100枚的优秀成绩,而且金牌总数雄居榜首。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已终成真,中国终于成了世界体育第一大强国!
鼓励我学文化学科学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要有健康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文明人。每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我领到新的教科书回家,爷爷就要了语文课本翻一翻,选取其中的一篇课文给我讲解,每次都是我们最难学的文言文。爷爷教导我好好学文化,学科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报效祖国。在他老人家的教诲下,我排除万难,不断求学,小学、初中直到博士、博士后,学习工作,工作学习,一路走过来,不知不觉数十个寒秋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欲孝而亲不待
2003年6月底,在他去长沙湖南图书馆捐献书法作品三天以后,我离开长沙,来到海外继续求学做研究。在湖南省图书馆,我又一次亲自见证了他老人家挥毫“开卷有益”,“行仁义事、读圣贤书”,手不抖、笔不颤。我猜想他活过一百岁可能性很大,但没有想到那一次却是我们的最后决别!到如今,他离开我们快3年了,在他最后生病的日子,我们为没有照顾他、陪伴他抱憾不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欲孝而亲不待”啊!
傅俊江
于美国休斯顿
原载人民日报《 大地 》杂志(200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