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不可吃(《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一) [2009/03]
- 以色列人能走过红海吗?(《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三) [2009/03]
- 筷子与刀叉的磨合 [2008/12]
- 什么地方的人最不怕死 [2009/01]
- 美国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2008/12]
- 在中国”内急”的洋女人 [2009/02]
- 安然睡觉睡得香甜(《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二) [2009/03]
- 都是茅台酒惹的祸 [2009/02]
- 爱情有如一张纸 [2008/12]
- 中国风水流入美国 [2008/12]
- 小布什的八大政绩 [2008/12]
- 神奇的圣经数:153 [2012/03]
- 圣经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012/03]
- 爱情的的两大要素:时与人 [2008/12]
- 色人 [2009/12]
- 取个啥洋名才好? [2008/11]
- 中国人与洋人的最大区别 [2009/01]
-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2008/11]
- 寻找洋厕所 [2009/04]
- 未来是汉语的世纪 [2008/11]
- 感受悟女人 [2008/12]
- 你能当上美国总统吗? [2009/04]
- 天上掉下个博客妹 [2009/01]
- 想鱼目混珠的80后 [2009/02]
- 女数学博士求婚记 [2009/01]
- 合法敲诈 [2009/01]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
纪洞天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每当我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时,我的眼前总会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二千多年前的一幅美丽的画面:深秋,河边,一丛丛的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一位英俊多情的少年看成到有个美丽的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他心急如火地沿着河岸往上游去追寻,因河水汹涌阻隔,只能朦胧地看到女子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只是隐约瞥女子缥缈的幻影。这首诗的主人公自然是英俊少年与美丽女子,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一丛丛迎风招展的芦苇。芦苇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草本植物了,它不被人们注意,也不受到重视,它是那样的平平常常,朴实无华。然而它的适应性是那样地广泛,抗逆性又是那样的顽强,它是环球性的植物,遍布全世界,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生长。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苇作为优良的牧草,它的饲用价值很高,嫩茎、叶子均为各种家畜所喜食,芦苇杆含有纤维素,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芦苇可以说是全身都是宝。更可贵的是,芦苇还能保护湿地的环境,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环保卫士。说来真奇妙,芦苇一向就生长在沼泽地,这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了,不足为奇。后来,人们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原来芦苇一直在默默地氧化沼泽的底泥。芦苇就像是沼泽吸取空气的吸管,占地18平方米的芦苇每日所吸的氧气量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吸量。这就怪了,人有两个肺叶,芦苇连肺都没有怎么有那么大的肺活量呢?原来,芦苇植株内有一个独特的结构,由根、茎到叶部,细胞之间60%空间都可以通氧,所以氧气由叶部的气孔进入后就能迅速通到根部了。每当我读《圣经》中的《以赛亚书》四十二章第三节时,我的心中总会留下疑问。不是说,磐石难动,芦苇易折吗?为什么经文却说:“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呢?这不是矛盾吗?有一回,我参观了中国河北的白洋淀的芦苇荡才发现芦苇是何等的聪明。应当承认,单独的一根芦苇确实是脆弱的,无力的,微不足道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了。但是芦苇从来不是会单独存在的,它们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给人们留下了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依靠群体的力量,芦苇茁壮生长,可是受了伤的芦苇为什么会不折断呢?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原来芦苇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如果芦苇的茎部被折伤或是压伤,茎部的表面有了伤口,这个伤口就会使植株内的水份蒸散的更快,降低植株内的压力,为了平衡植物内部与外面的空气压力,使更多氧气进入芦苇的体内,从而让压伤的芦苇能顽强地活着而不致于折断。上帝眷顾平凡的芦苇,使它在受伤时也能得到来自上天的祝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不错,人确实像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思想,当他看到受伤的芦苇却不折断时,他能不仰望神,赞美神吗?“他行大事不可测,行奇事不可胜数。”(《约伯记》5:9)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