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不可吃(《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一) [2009/03]
- 以色列人能走过红海吗?(《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三) [2009/03]
- 筷子与刀叉的磨合 [2008/12]
- 什么地方的人最不怕死 [2009/01]
- 美国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2008/12]
- 安然睡觉睡得香甜(《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二) [2009/03]
- 在中国”内急”的洋女人 [2009/02]
- 都是茅台酒惹的祸 [2009/02]
- 神奇的圣经数:153 [2012/03]
- 爱情有如一张纸 [2008/12]
- 中国风水流入美国 [2008/12]
- 小布什的八大政绩 [2008/12]
- 圣经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012/03]
- 爱情的的两大要素:时与人 [2008/12]
- 色人 [2009/12]
- 取个啥洋名才好? [2008/11]
- 中国人与洋人的最大区别 [2009/01]
-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2008/11]
- 寻找洋厕所 [2009/04]
- 未来是汉语的世纪 [2008/11]
- 感受悟女人 [2008/12]
- 你能当上美国总统吗? [2009/04]
- 天上掉下个博客妹 [2009/01]
- 想鱼目混珠的80后 [2009/02]
- 女数学博士求婚记 [2009/01]
- 合法敲诈 [2009/01]
中国读者甚为陌生的美洲华文微型小说
◎凌鼎年
当我在着手选编《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的时候,我就有了再选编一本《美洲华文微型小说选》的想法,以便与《欧洲华文微型小说选》《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形成一套丛书。我设想冠名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文库》。
不过,说实在,能否编成《美洲华文微型小说选》,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我最担心的就是征稿启事发出去了,稿子也来了,但数量与质量都不足以编成一本达到出版要求的集子,我本人无功也算了,最难堪的是对已来稿的海外作家朋友不好交代。
但我犹豫再三后,还是发出了征稿启事。我要试一试,因为我内心相信有这么多的中国文化精英去了美国,去了加拿大,怎么可能没有写微型小说的呢,怎么会没有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呢?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海内外微型小说的双向交流,我希望海外的读者能读到中国大陆的微型小说作品,了解中国大陆微型小说的发展与现状;也希望中国大陆的读者能读到海外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藉此了解海外华文微型小说的状况。
我知道,还有几位作家、翻译家也在为此努力。
例 如,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渡边晴夫教授多年来翻译了一二百篇中国的微型小说作品,出版了集子,编辑了教材,开设了专栏,介绍给日本的读者;加拿大多伦多 seneca学院的黄俊雄教授翻译并主编的《中国小小说选集》(英文版)一书出版后,销得不错,还用作了大学的教材,评价不俗;2008年美国加州石桥出 版社出版了由美国西康涅狄格州大学祁守华(音译)教授翻译的英译本微型小说集《珍珠外套及其它的故事》,已在美国及欧洲主流书市发行;由美国爱荷华州立大 学穆爱莉、美国圣母大学葛浩文、香港岭南大学赵茱莉三位教授合作选编、翻译的《喧闹的麻雀——中国当代小小说选集》,200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出版,得到好评。现美国耶鲁大学又在此书基础上精选部分作品编辑教材。2009年穆爱莉教授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福布赖特基金会的资助,在中国大陆各地采 访微型小说作家,收集第一手资料,准备专题研究,出版研究中国微型小说的专著《中国的小小说现象》。这将是第一本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微型小说的专著,是中国 微型小说走向欧美主流阅读市场的又一契机;土耳其东方文化中心的欧凯教授也带着助手在翻译中国的微型小说作品,用于教材;韩国白石大学的柳泳夏教授大约在 2006年就开始组织其带领的研究生在翻译中国的微型小说作品,用于教学实践。
在中国国内,上海的江曾培与北京的赵智都主编过微型小说选 本,并请翻译家翻译后出版,打到了海外市场。另有翻译家闻春国、张白桦、李重民等也一直默默地在翻译海外的微型小说作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在我的游说 下,他们已开始着手把中国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翻译成英文,虽然暂时还没有看到成果,但方向是对的,前景是看好的。
有这么多文友、专家、教 授在与我携手努力,我心理很踏实,信心百倍,翻译非我所长,我干不了,但我可以发挥我的优势啊,我的优势在哪儿?那就是我的人脉关系,特别是我在海外的人 脉关系。因为我是从事涉外工作的,我知道如何与海外作家、文友打交道,二十多年来,我去过了近二十个国家与地区,结识了大量的海外华文作家,与其中的不少 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至今保持着联系。
2002年时我应邀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参加“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得以认识了不少美国、加 拿大的华文作家、教授,我知道其中有几位写过微型小说。加拿大虽然我还没有去过,但我与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晓文有E—mail联系,已经多年了,我想她 一定会帮助我的。这些文友关系就是我选编的底气。
加拿大方面我拜托了曾晓文会长,请她帮忙联系,组稿;美国方面我想到了王渝、施雨、融融等,王渝她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帮上海文艺出版社组过 微型小说稿,有微型小说情结,我发给她征稿要求后,很认真地一一去联系了;融融是美国写微型小说作品比较多比较纯的作家,她对美国微型小说创作现状自然比 我清楚;施雨是美国文心社的负责人,又是文心网负责人,她与融融在网上发了征稿启事,覆盖面一下子远远超过一封封发信。
我自己也翻出了美国、加拿大文友的名片,凡有电子信箱的,都发一个征稿启事,广种薄收,静候佳音。
不久,就开始有来稿了,只要有来稿,我不管以前认识不认识,都请他们转告他们的文友,如写过微型小说作品发来,这样,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面就滚雪球般滚大了。
经过半年的组稿,终于有了好几十万字的来稿,在这次国庆七天长假时,我放下了手头所有的事情,集中阅读来稿,每天大约12个小时,整整看 了五天,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但总算都看了一遍,海外的稿,我不看不放心。凡不合我选编要求的只好删去。所谓不合要求,无非三种:1.篇幅过长,属于短篇小 说了;2.不是纯粹的微型小说的写法;3.有些内容不宜大陆出版。
最后选定26万字的作品,准备交出版社编辑再审看。
这本集子共收录美国26位、加拿大18位作家的208篇作品,我注意到有我多位以前认识的文友的作品,如王性初、少君、伊犁、叶坦、叶 芳、陈瑞琳、黄俊雄等,也有电子邮件联系过的文友,如赵淑敏、赵淑侠、吟寒等。我很高兴的是美国的冰凌也发来了他的作品,还给我寄了他的集子,冰凌的作品 短小精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幽默见长,或调侃,或讽刺,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冰凌现在是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共同 主席,他还与我本家凌文璧、沈世光夫妇在美国策划成立了“中国作家之家”,接待了数百位中国作家与文化人士,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很大。他还发来邮件说:等这 本书出版后,准备请国际作家新闻社做一个全球新闻发布。
纪洞天是我2009年认识的新朋友,我们的认识,完全是小小说为媒,他创办美国小小说总会,请我当顾问,举办美国首届“汪曾祺小小说大奖 赛”,请我出任评委。我们俩因此常有电子邮件往来,但我并没有读过他的微型小说作品,我收到他的微型小说作品时,我这本《美洲卷》已基本编好了,但当我拜 读了他作品后,很是吃了一惊,他的作品是很地道的微型小说作品,而且题材好,结构妙,其作品提供的生活层面都是中国大陆读者新鲜而感兴趣的,在欧美国家 中,就小小说创作而言,他无疑属佼佼者。我对他刮目相看,毫不犹豫,把他的作品放到了卷首,作为打头稿。我想,中国的读者一定会喜欢他的微型小说作品的。
总体来说,美洲的华文微型小说对中国大陆读者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为以前介绍的很少,但陌生更容易有新鲜感,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想了解美国,想了解加拿大的读者不妨认真读一下,保证大有收获,说不定还有不少文学以外的诸多收益。
2010年10月5日于江苏太仓先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