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不可吃(《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一) [2009/03]
- 以色列人能走过红海吗?(《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三) [2009/03]
- 筷子与刀叉的磨合 [2008/12]
- 什么地方的人最不怕死 [2009/01]
- 美国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2008/12]
- 在中国”内急”的洋女人 [2009/02]
- 安然睡觉睡得香甜(《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二) [2009/03]
- 都是茅台酒惹的祸 [2009/02]
- 爱情有如一张纸 [2008/12]
- 中国风水流入美国 [2008/12]
- 小布什的八大政绩 [2008/12]
- 神奇的圣经数:153 [2012/03]
- 圣经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012/03]
- 爱情的的两大要素:时与人 [2008/12]
- 色人 [2009/12]
- 取个啥洋名才好? [2008/11]
- 中国人与洋人的最大区别 [2009/01]
-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2008/11]
- 寻找洋厕所 [2009/04]
- 未来是汉语的世纪 [2008/11]
- 感受悟女人 [2008/12]
- 你能当上美国总统吗? [2009/04]
- 天上掉下个博客妹 [2009/01]
- 想鱼目混珠的80后 [2009/02]
- 女数学博士求婚记 [2009/01]
- 合法敲诈 [2009/01]
出国签证记趣
纪洞天
一、
明溪县是中国大陆闽西北的一座小县城。小到什么程度呢?有民谣为证:小小明溪县,三家豆腐店。城东吹笛子,城西听得见。民谣难免夸张,但由此也可窥豹一斑了。县城小倒也认了,令人慨叹的是人口还少得可怜,拢共只有十一万人。据说在全国排倒数第二,未经查证,待考。文化大革命前,明溪有个采购员出差到大上海,打电报回家,可邮局营业员死活说没有这个县城,气得采购员同她大吵一场,后来连电报干脆也不打了。虽说当年毛泽东打游击时曾为明溪县(当年叫归化)写过一首《如梦令.元旦》的词,可是“路隘林深苔滑”的明溪县知名度在全国仍然很低很低,这么个小不拉几的县城轮到出国的机会当然是微乎其微的,县太爷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平头百姓了。俱往矣,九十年代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全国掀起了出国狂潮。三明市委周书记(当时市管县)突发奇想,沿海城市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华侨多一些嘛。我们山区缺华侨,怕啥,可以人工速成造出来嘛。第一把手一声令下,公安局政策马上放宽。你想出国吗?只要表面文章过得去,不再管卡压,立马放行!于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山里人的聪明才智有如山洪暴发,一泄千里。没有国外邀请信,怕啥,自已造!找来用过的外国邮票往新买的挂号信封上一贴不就成了。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明明是申请到非洲的某国继承伯父的遗产却不乘飞机不搭轮船而是坐上国际列车,到了东欧某国就 “抛锚”不再前行了。于是租房子、办身份、学外语、摆地摊,从游客摇身一变成了移民。当年我是明溪县一名小公务员,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我也有样学样如法泡制领到了护照,只花了十七块人民币的工本费。
二、
我和小曾来到了北京城的三里屯东街五号,乌干达大使馆就座落在那里。“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硬着头皮闯了进去。可是马上碰了个大钉子。管签证的中国雇员王秘书脸板板地质问我们,你们真有亲戚在乌干达吗?那好,我们要发传真到乌干达外交部证实,过几天你们再来问结果吧。这不是哪壶不开偏提那壶吗?我那子虚乌有的伯伯住在乌有子虚的博茨瓦大街10号怎经得起她查考,看来签证是泡汤了。我们灰溜溜走出了大使馆。进门时觉得阳光灿烂,出来时却顿感有如淋了倾盆大雨,浑身上下透凉透凉的。真不甘心就这么三下五除二给毙了?不行,无论如何得杀出一条活路来。否则是无脸回去见江东父老啊。我和小曾合计,决定明天在半路上截住王秘书。小曾说,别看她装得像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年纪一大把,退休了还上班,不就是看上那十几张大团结,我就不信猫儿不吃腥。在京城我俩都举目无亲,人生地疏,实在无路可走只剩下最后这步棋了。第二天一早,我和小曾分头把守路口,只要王秘书一出现就端出砖头(人民币)来,她知我知天知地知,想必她不会拒绝进贡吧。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等了一上午脖子都望酸了连王秘书的影子都没见到。难道她偏偏今天病倒了,还是她不骑自行车改乘出租车?我们到了使馆还是见不到王秘书,怪了,她会去哪里呢?突然,我发现今天满屋子全是男士,这下子我翻然醒悟:啊,今天正巧是三八妇女节,王秘书不上班。孙子兵法曰:兵置死地而后生。俗话说:走了张屠户不吃混毛猪。王秘书不在,干脆我们直接找黑人领事办签证,说不定小鬼难缠阎王倒是更好说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当即决定,我在楼下望风盯哨,小曾上楼担任主攻。乘楼下男雇员们不留神的时候小曾悄悄上楼了。过了大约半小时,只见黑人领事和小曾谈笑风生地下楼了,我知道大功告成了。事后,小曾告诉我,我一上楼看到领事办公室的门掩着,我推门而入,只见一个黑人正坐在办公桌前,他见我一进门便将办公桌的抽屉拉开了。我急忙说,非扎,非扎(签证),并且比划着盖章的动作同时将大把大把的人民币迅速塞进他的抽屉里。一切都OK了,不用翻译心照不宣。他将我拿出的几本护照,连看也不看全都啪啪地盖了章。事情居然就这么简单,五分钟全解决了。拜拜,王秘书,你尽管去内查外调吧。
三
过了一个月,我和小吴到了北京,这回是来办苏联和蒙古的过境签证。蒙古使馆倒好,门可罗雀。一到苏联使馆,那情景可真是吓死人。等候签证的队伍排成了长龙,许多人昨晚就在那里打地铺或是和衣而眠。队伍那么长要熬到猴年马月?虱多不痒,干脆到外面转几圈再说,让头脑清醒清醒说不定能想出高招来。我和小吴在街上瞎逛,苦思苦想,也没有找到什么捷径,倒是肚子给转饿了。饿肚子智商会下降先填饱再说。我们连招牌也没看便随意步入一家小餐馆。一进门墙上的锦旗和照片就将我吸引住了。中学六年我学的是俄文,虽说二十六个字母已记不周全了,但俄文那怪里怪气的模样还是认得的。照片有的是店老板与俄国外交官的合照,有的是俄国人在馆店里酒酣耳热的留影。有意思,看来店老板还同俄国人有交往。一打听,果然如此。店老板很健谈,他说苏联大使馆的人经常光顾他的小店,常来常往。我们立即点了几道菜,趁着酒兴和老板一起引亢高歌,什么《卡秋莎》、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搜尽枯肠地把苏联老歌全搬出来了。当然,我们总是恰到好处给店老板戴高帽,你煮的菜真好吃,达到特级厨师的水平!你真了不起,简直是中苏民间外交家!你向苏联人传播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功劳大大的。店老板听得眉飞色舞,免费送了我们一道菜。可我们醉翁之意哪里是在酒。当店老板大吹特吹说他是苏联大使馆的常客,熟门熟路,中午他还要给苏联人送工作午餐时,我们便揪准机会问他能不能帮助办苏联的过境签证。店老板胸脯一拍,说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太好了,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店老板说到做到,当天就取回了苏联的过境签证。呃亲哈拉索(俄语: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