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的张后胤(大唐聊斋二十五)

作者:纪洞天  于 2012-3-26 06:1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能说会道的张后胤

 

     人长一张嘴,不外有两个作用: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会吃饭的人遍地都是,会说话的,笔者指的是能说会道的就不多了。在人生关键的时刻,如果你说话漂亮得体就可以胜劵在握了。张后胤就是个极其会说话的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曾请张后胤给他李世民当临时老师,教授《春秋左氏传》。张后胤是苏州昆山人,出身于儒学世家,父亲是隋朝的博士,他本人也是饱学诗书,才高八斗的儒生,教授儒家经典自然是不在话下。李世民当时不过是个准皇太子,给皇太子当老师,这个职业向来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并不能为此沾沾自喜。李世民当了皇帝,你自然有机会青云直上,可如果太子李建成登基,你就得近墨者黑了。正因为如此,张后胤同时还当了齐王李元吉的文学,可谓是脚踩两只船。有风得风,有水得水。唐太宗登基后故意将张后胤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张后胤急了,便给唐太宗写信,大谈他当年鼓动李世民太原起兵之事,唐太宗念及两人毕竟师生一场便召见了他。

     在接风酒宴会上,唐太宗踌躇志满地问张后胤说:老师,今天你看朕这个弟子如何?如果你以为这是学生在询问老师,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可是皇帝在面试准部下。就看你如何回答了,一句话也许就定终生。张后胤不愧是当过太师的人,回答的从容不迫,相当漂亮,字字珠玑,堪为经典,他说:当年的孔夫子虽然有弟子三千,可没有一人获得子、男等爵位。微臣只是辅助了一人,如今却是九五之尊。若论功勋,微臣应当是在孔圣人之上。这番回答大大出乎唐太宗的意料之外,听起来太舒服了。说他是在拍马屁,可又不露出蛛丝马迹;说他信口雌黄却又句句实在,经得起推敲。唐太宗实在是太高兴了,便说:过去朕师从老师学习经典,如今你也可以向朕求得一官半职,不知你有什么需要吗?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来了。张后胤借着酒劲壮了壮胆说出了他的心愿。这有何难,不就是朕一句话嘛,唐太宗一口应允。于是,张后胤当上了管理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校长,那时候叫作祭酒,相当于今天北大清华的校长。

      俗话说: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其实,学富五车往往不如说出一句漂亮的话。

      张后胤活到八十三岁,倒是长寿,他留给后人一首诗,存于《旧唐书》。《全唐诗》没有收录他的诗。这首题为《四言曲池酺饮座铭》的诗是这样写的:公侯盛集,酺醼梁园。鶯多谷响,树密花繁。波流东逝,落照西奔。人生行乐,此外何论。散发着没落文人的腐朽之气,毫无才华可言。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9 06: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