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不可吃(《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一) [2009/03]
- 以色列人能走过红海吗?(《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三) [2009/03]
- 筷子与刀叉的磨合 [2008/12]
- 什么地方的人最不怕死 [2009/01]
- 美国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2008/12]
- 在中国”内急”的洋女人 [2009/02]
- 安然睡觉睡得香甜(《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二) [2009/03]
- 都是茅台酒惹的祸 [2009/02]
- 爱情有如一张纸 [2008/12]
- 中国风水流入美国 [2008/12]
- 小布什的八大政绩 [2008/12]
- 圣经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012/03]
- 神奇的圣经数:153 [2012/03]
- 爱情的的两大要素:时与人 [2008/12]
- 色人 [2009/12]
- 取个啥洋名才好? [2008/11]
- 中国人与洋人的最大区别 [2009/01]
-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2008/11]
- 寻找洋厕所 [2009/04]
- 未来是汉语的世纪 [2008/11]
- 感受悟女人 [2008/12]
- 你能当上美国总统吗? [2009/04]
- 天上掉下个博客妹 [2009/01]
- 想鱼目混珠的80后 [2009/02]
- 女数学博士求婚记 [2009/01]
- 合法敲诈 [2009/01]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纪洞天
司徒雷登,这是一个十三亿中国人不应当忘记的名字,尤其是北大的学子更不应当忘记的名字。
五十九年前,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发表了,中国人与司徒雷登拜拜了!但是,历史是不会磨灭的,司徒雷登在中国的一言一行都已载入了史册。
1919年司徒雷登创办了燕京大学,他将美国教会在北京一带办的三所教会学校(即:汇文大学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 )合并成一所大学,燕大下有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又称医预院,学制为三年预科),以及文科和理科相关专业学系。1952年,燕大与北大合并。
为了筹措燕大的办学经费,司徒雷登四处奔走,历尽艰辛。燕大属私人教会大学,从建校起就没接收政府的资助,除小部分学费外,全部资金来自私人捐助。司徒雷登不得不放弃自己就任校长时立下的不负责学校经费的条件,专程返美化缘十多次,为燕大从不同渠道募集经费。仅在1922至1936年间,司徒雷登就在美国为燕大募得2000万元(基金和建设费用约各占一半),在七八十年以前,这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资金使用规范,没有一起贪污经费的现象。司徒雷登回忆起那些艰难的“化缘”时光时,曾感慨地说:“我每次见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这一类。”
为了改善办学环境,替燕大找到一个好校址,司徒雷登可谓呕心沥血,他费尽了千辛万苦才在北京西郊购买了数处前清亲王赐园,聘请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全校共占地七百七十余亩,建成六十六幢建筑物。一时燕大校舍、协和医院、北平图书馆先后建成,成为鼎足而三的宫殿式建筑群的样版,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即今日的北大校园。
为了加强燕大的师资力量,司徒雷登大量延聘著名学者来讲学,燕大教授中不少既是著名学者,又是教会里的名人;中国名教授自然更多,如刘廷芳、洪煨莲、李荣芳、赵紫宸、简又文、 许地山、陈垣、吴雷川等位。北伐之后,燕大又来了不少名家:如顾颉刚、邓之诚、容庚、钱穆、郭绍虞、吴其昌、吴文藻等位,都是名实兼备、又肯实干的专家。
为了使燕大能与国际接轨,司徒雷登积极地穿针引线,燕大与美国学术界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燕京法学院和普林斯登大学有协作关系,得到经济援助,可以互换教师。以文学院为主与哈佛大学有协约,得到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其它如和纽约协和神学院、哥仑比亚大学等美国名大学都有关系。因而它的学术交流、人材交流都是多方面的,世界性的。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他甚至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1941年太平洋战爆发后,他和华北地区英美人士一同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长老会乐道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
司徒雷登在美国的晚年是寂寞而悲伤的,脑血栓造成了半身不遂与失语症,使他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在美国没有住房,他的秘书傅泾波以自己不多的积蓄买了一栋小楼,让司徒雷登与自己和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因心脏病而去世,终年86岁。
司徒雷登就是这么一位对中国如此友好而又蒙受不白之冤的美国人,中国人民愧对他啊!如果说,五十九年还不够的话,那就期以六十年、七十年,仍至一百年,中国人迟早是要给司徒雷登彻底平反的。令人高兴的是杭州市政府过去做了现在还在做一些有情有义的工作。1985年,司徒雷登故居就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1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向有关单位购得产权,并按原样进行了维修。2002年4月起,杭州名人纪念馆开始着手恢复故居陈列,这使得座落在天水桥耶稣堂弄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司徒雷登故居终于能正式对外开放。11月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不能魂归北大的燕园但能够落户在杭州城,也算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吧?
笔者想来说说北大。曾经作为司徒雷登住宅的北大燕园临湖轩,一度是由校长陆志韦居住。燕大、北大合并后,马寅初担任校长,有时为了工作方便也在这里住过,直到他因“新人口论”而遭到批判后,这里便不再是住宅,多作为校方接待贵宾或召开会议的地方了,至今仍然如此。北大始终没有在燕园临湖轩为司徒雷登开辟纪念馆或纪念室。更令人痛心的是,1954年,司徒雷登知道自已大限已到,写下了遗嘱,他生前最大的二个心愿是:将自己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未名湖畔他妻子陆爱琳的墓穴旁。另一个心愿是:将一九四六年周恩來在重庆時送給他的那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给中国,如今明代彩花瓶已经送回南京“物归原主”了,但司徒雷登“魂返燕园”的遗愿却仍未实现。
为司徒雷登在政治上平反是党中央的事,北大确实做不了主,不能强人所难,但是北大为什么不能学一学杭州市政府避开尚有争议的政治问题,仅以历史名人的身份将司徒雷登的骨灰与他的妻子葬在一起呢?让司徒雷登老人家入土为安嘛。中国人历来是重情义的,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司徒雷登对北大可谓是恩重如山,为何北大之大,却容不下司徒雷登的一丁点骨灰呢?同样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同样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杭州市政府能做到的事,北大为何就做不到呢?北大,你扪心自问,不感到愧对司徒雷登吗?
11/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