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2019/12]
- 私生子惊天泄密十年后必登大位 [2024/04]
- 秦刚出事了(朋友圈劲爆} [2023/07]
- 老王恐怕得出来说说清楚了 [2017/05]
- 美国有个斯诺登 中国有个令完成 [2016/12]
- 一妇女全裸在天安门前抗议,身上写着“黑暗”两字 [2024/04]
- 习李当局最后的赌注——评国家雄安新区的设立 [2017/04]
- 权利分赃似尘埃落定 [2017/10]
-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2016/12]
- 此“柒”非彼妻 [2019/12]
- 为虎作伥栗战书 [2022/11]
- 庶民的胜利 [2019/10]
- 北京六四究竟死了多少人?戒严部队绝密文件泄露 [2024/06]
- 为何女作家大多相貌平庸? [2019/06]
- 刘晓波——一个悲剧人物的谢幕 [2017/07]
- 上海人出了什么问题 [2010/12]
- “爸爸;我要带你回家!” [2009/02]
- 诗一首《七绝》后海 [2009/02]
- 《地铁艳遇》(续四) [2008/11]
- 诗一首《七绝》情人节(一) [2009/02]
- 老毛战术PK老美赌场 [2009/05]
- 应聘碰到这样的女秘书之《拔刀相助》 [2009/02]
- 《刘心武握过我的手》 [2009/03]
- 老毛战术PK老美赌场 [2009/05]
- 《一位新来的漂亮的女老师》(一) [2009/01]
- 向陈九先生请教 [2009/04]
- 诗一首《七绝》增君 [2009/02]
- 诗一首《七绝》无题 [2009/03]
- 诗一首《七律》答谢众网友 [2009/03]
科举废 儒士颓 不甘寂寞是书生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在中国一千年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通过科举来选拔政府官员,鼓励青年尚学苦读,求得功名,科举制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其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科举废除,彻底断了儒生们的仕途。新学堂的兴起,挤压了旧私塾的生存,延续千年的读书之人儒生、书生的称谓,也逐渐演变成了学生、知识分子。
清末民初较早的一批的“知识分子”,一些人出国留洋一些人做了传统的“教书匠”外,似乎并未有太多的出路。于是“知识分子”们就不甘寂寞起来,其鼻祖当属以康有为、梁启超及其“戊戌六君子”的“公车上书”事件所开先河。此后就不得了了,王国维、严复、林语堂、胡适、周树人、周建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崛起一批所谓“社会精英”。
在这些精英里面,特别值得说一说的是陈独秀、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不仅把“马列主义”这个异端邪说介绍到了中国,并激情满怀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不甘寂寞的书生们,又一次惊世骇俗之举。这一次他们没有选择向“皇帝上书”,可能因此时已没了皇帝,而是将自己的主张公开昭示天下,他们与康有为、梁启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不但敢说还敢做——建立了“私党”中国共产党!
自此,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0%以上都是农民,他们的头等大事是如何填饱肚子,哪儿还有钱来供子女上学呢。所以但凡能识两字儿的人,都被人尊称为“先生”,社会也逐渐以学历高低来用人,这就使得年轻人以追求成为“知识分子”为时尚和实用。
由于纸张、报馆、电话电报、广播的普及,舆论的作用被强化了,知识分子能言善辩、舞文弄墨,成了社会舆论的急先锋,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人,就更加“翘起尾巴”来,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用。“知识分子”的夸夸其谈,眼高手低,鄙视工农,同行相轻的劣根也一同放大了。其实,知识分子理应回归到“教化愚钝、答疑解惑”教书匠的本行上来,顶级人才可做些学术研究,其他只是作为“敲门砖”而已,大可不必为自己背上“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包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形象,就是极其生动的写照。
就拿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大名鼎鼎的大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来说,李因被军阀张作霖绞杀,结果未可揣测,而陈由于自身的原因,最终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党所抛弃,抑郁而终并未独善其身,成了匆匆的历史过客。这本身就为“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做了最好的注脚。
而毛泽东恰恰却是个例外。在陈独秀因创办《新青年》而名声远播之时,毛泽东还只是个“愤青”,在后来的人生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脚踏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迈进,“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终成大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翘楚和楷模,令“无数英雄敬折腰”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