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留学生吕令子 [2013/04]
- 我在家做生煎包 [2013/02]
- 我记忆中的上海(5)豫园商场大墙后面 [2011/06]
- 我记忆中的上海(1) [2011/06]
- 干露露好身材大家多关注她的“好身体”。 [2013/06]
- 我记忆中上海(8)-站在外滩的感悟 [2011/06]
- 我记忆中的上海(2)--复兴公园 [2011/06]
- 上海郊区--青浦朱家角 [2011/06]
- 我记忆中的上海(3)-豫园(老城皇庙)三重天 [2011/06]
- 苏州评弹《钱秀才 试才》张鉴庭 张鉴国 (贺翻老生日快乐) [2016/07]
- 李小龙用双截棍打乒乓球 [2011/01]
- 绝对爆力,如同簿唱红打黑 [2013/08]
- 我刚从那里回来-海港早晨 [2011/12]
- 祝洋洋生日快乐 [2011/07]
- 我做了三个花瓶灯 [2010/10]
- 祝方方生日快乐 [2011/06]
- 绛紫湮 别理我 [2010/08]
- 平心静气 细看美国 [2012/11]
- 如烟如花--如烟花姐 [2011/08]
- 紫湮妹生日快乐 [2012/05]
- 下雪天看石榴树 [2010/12]
- 张清芳《再别康桥》--送给辛苦的绛紫湮 [2011/02]
无论是从乌伦古河畔迁往额尔齐斯河南岸,还是从吉尔阿特赶往塔门儿图,再去往冬库儿——每一次搬家的行程居然从没遇到过平静的晴天,不是过寒流就是下大雨。真是倒霉。真是奇怪。
想到往后还要继续深入寒冷多雨的深山夏牧场,未来一定还会有更为漫长的披风沐雨的长途跋涉。于是一次进城时,我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斗篷式雨衣。但对于我的好心,大家轻蔑地拒绝了,说:“穿这个,像什么样子!”都不愿意把漂亮衣服挡住。
于是上路时,就我一人蒙了件雨衣。果然,第一天又是雨又是雪的,除我以外,大家都淋得够呛。尽管如此,还是没人羡慕我。
躲在雨衣底下多安全啊。不晓得远在没有雨衣的过去年代里,那时的跋涉该是多么艰苦无望!
在我的常识里,搬家的事嘛,总是琐碎麻烦,又累又脏。因此搬家时应该穿结实经脏的旧衣服才对。况且在野外搬家,更是要穿得方便随意些。想到搬家路上腾起的尘土风沙,想到一路上照料牲畜时的脏乱,于是我坚持穿着本该三天前就换下的脏衣服上路了。反正都已经脏了,无非是更脏而已。同时,出发那天,脸也懒得洗,头也懒得梳。还换上早就破掉的那双鞋子——之所以一直没扔,正是为了让它为这次搬家服最后一次役。
由于太怕冷了,那天我将自己塞进了全部的衣服中,里三层外三层,长长短短、乱七八糟。最后还在腰上栓了根绳子,把里里外外的衣服一紧、一勒,浑身沉重又踏实。嗯,难怪街头流浪汉都会在腰上栓绳子,这招管用。
——我的准备就是这样的,总之,不顾一切地裹成了一棵大白菜,又厚又圆,又邋遢又紧张。
可妈妈他们呢,却恰恰相反。
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都翻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做客的压箱低衣服。妈妈头一天还特意洗了头发(在寒流中顶着刺骨的大风洗的!),系了最贵重的那条安哥拉羊毛大头巾。斯马胡力这家伙,头一天一遍又一遍地打鞋油。为了能钻进那件最精神,但是有些偏小的新夹克里,他居然没穿毛衣!于是一路上冻得缩头缩脑、呲牙裂嘴。后来我实在看不过去了,便摘下自己的口罩给他。他也顾不上客气了,接过去赶紧戴上。可薄薄小小的一个口罩,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卡西帕头上几乎戴齐了自已全部的头花和发卡。还抹了厚厚的粉底(倒是可以防风)。梳头发时,为了能编紧辫子,淋了小半碗食用油。
当然了,半夜一起身就立刻全副打扮起来,接下去还得摸黑干大半夜的活,打包、装骆驼……于是,等天明上路时,大家都有些脏乱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远比李娟精神整齐、干净体面。
总之,大家干净体面地顶着烈烈寒风进行在荒凉的的路途中。为了露出我刚送给她的一件桃红色毛衣,卡西坚决不肯合上外套扣子。
我以长辈的口吻指责道:“穿成这样!可真够漂亮的啊!”她不屑地保持沉默。
天气恶劣,雨下个不停。走到中途,连披着雨衣的我,里层的衣物还是被渍得又潮又黏。雨水顺着脸颊、颈脖湿透了里里外外所有衣物的领口和双肩。露在雨衣外的双腿更是因湿透了最里层的毛裤和秋裤而僵硬沉重。中途下马休息时,膝盖居然一时打不过弯来。哎,其它人就更别提了。卡西的额前的碎发一绺一绺紧贴在额头上,脸色铁青。妈妈的浅褐色大衣也因为湿透了而变成深褐色。但她神情庄重,没有一点抱怨和忍耐的意思。大家也都默默无言,有条不紊地照管着驼队,并不因为寒冷和大雨而烦躁,或冒然加快行进速度。
但到了第二天,从上午开始阴沉的天空渐渐放晴了。走到中午,已经是风和日丽。艳阳下,我们的驼队似乎水气蒸腾。脸庞暖暖的,头发烫烫的,身子越来越轻松舒适。松林崭新,空气明亮,卡西和斯马胡力的新衣服在好天气里显得那样欢乐、热情。妈妈也显出端庄傲慢的神情,默默微笑着。大家高高骑在马背上,牵着同样盛装的驼队经过沿途的毡房,像骄傲地展示着富裕和体面,像是心怀豪情一般。
而我呢……去掉雨衣后,狼狈不堪……外套脏得发亮,脖根处拥挤着各种衣物的领子,脚上穿的不像是鞋子,倒像是两只刺猬。途中一遇到别的行人,妈妈他们慢下来愉快地打招呼,而我则打马一趟快跑……每逢途中驼队暂停,接受沿途的毡房主人为我们准备的酸奶时,更是局促不安,无处躲藏。一个劲地拢头发,扯了袖子又扯衣襟,东张西望。为自己臃肿邋遢的穿着及腰上勒的那根绳子深感害臊……
后来渐渐才知道,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这么简单的事。在久远时间里,搬家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多少沉重的希望啊!春天,积雪从南往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着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追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在那里,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原,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但是,大家仍然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仍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的安排,微弱地,驯服地,活动在这片大地上。连长有翅膀,能够远走高飞的鸟儿不是也得顺应四季的变化,也得一遍又一遍地努力飞越海洋和群山吗?
是的,搬家的确辛苦,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捱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们越是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要热烈地庆祝啊。
于是,搬家不仅仅只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是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当然得穿最漂亮的衣服喽,当然得欢欣、隆重地度过所有路上的日子。
而盛装出现在新的驻扎地,则又是一幅充满了希望和鼓励的画面。像是在说:“我已做好准备!”隆重的到来,总是意味着生活从容富裕的展开不是吗?就更别说俊马华服地经过沿途人群的得体与自信了。
不但人们在转场途中盛装行进,连驼骆们也被装点得额外神气。鲜红醒目的房架子和檀条整齐地收拢在大肚子两边,再缘着这两束木架攀挂各种重物。为了防止房架子和檩条两端在行程中被刮坏,还像钢笔帽一样给套上绣花的绿毡套。最值钱的几床被褥高高捆扎在驼背最显眼的位置(哪怕下雨时会最先被淋湿),绸缎的被面朝外折叠,一片金黄绯红。杂七杂八的物什外披盖着最美丽的几块花毡(哪怕会被最先磨损弄坏)。露在外面的木箱穿着木箱的方衣服,大锡锅穿着大锡锅的圆衣服。连不起眼的塑料壶和烟囱,扎克拜妈妈也都给它们各自做了一身合身的衣服,包得严严实实。这些衣服都用毡片缝成,还像花毡一样绣着对称的彩色图案,多么体面讲究啊。总之,能穿衣服的器具尽量给穿上衣服。实在不好遮盖的寒酸物什,大家也会想法子排得整齐利索,井井有条。
装骆驼,不只是力气活啊。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使物什整齐有序,节约空间,还得考虑骆驼是否舒服,两边是否平衡,打理得是否稳当结实。最重要的是,整体效果一定要显得隆重又体面。正如毡房室内各种日常物件的摆设都有其传统的固定位置,搬家时骆驼的装裁也有一套较为固定的传统模式。天窗做为一个家庭稳固完整的象征(哈萨克斯坦的国徽正中央就是一个天窗形象),总是被高高架置在驼队第一峰骆驼的驼峰上(同时,第一峰骆驼总是被装点得最费心思)。有着漂亮摇篮的家庭会把摇篮顶在第二峰骆驼身上。接下来的骆驼身上则分别醒目地顶着餐桌、家里最大的一面敞口煮奶的锡锅。身披白色流苏大披肩的女主人,牵着这样的驼队缓缓穿行在寒冷阴暗的峡谷深处。一峰峰骆驼浑身披红挂绿、载金载银,像一桌桌丰美的宴席。
我家有四峰成年骆驼,算是比较小的规模了。和邻居一同出发时,为便于管理,两家人的骆驼都系成一串。扎克拜妈妈牵着领头骆驼走在最前面,其他人前后跟随着,照管着队伍和牛群。有时妈妈也会吩咐我替她牵会骆驼——每到那时,感觉风光极了,好像这七匹骆驼全归我管似的。只可惜我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实在不像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