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是普契尼歌剧《图兰朵》里的那首名曲的歌词:
正当经唱的时候,就这么两句要颠来倒去唱上三四回。在西方人眼里,这茉莉花充饥不如粮食,遮体不如树叶。就是一小里吧几、花哩忽哨、虚头巴脑的东西,如什么普世观念一样,都是用来送人的。
其实,这首歌原是一首中国民歌,中国江苏民歌。鬼佬只取其调,未解其意,结果把原曲的丰富的内容给阉割了,甚至弄拧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熟悉的原作歌词:
这首充满诱惑——引诱和迷惑的歌虽然广有流传,但收集整理并收入地方“音乐集成”的是江苏,且内容风格也符合江苏一带风俗人情,体现江苏人瞻前顾后,小脑袋里满是个人算计、满是糊涂心思的性格特征。其内容与前面那首洋曲最大的区别是,鬼佬摘花为了送人,这里却是自己要戴。想戴就摘呗,却又有许多考虑。
首先,既然花有人看守,显然是小花有主,所有权不在我,随意采摘易引发利益冲突。
其次,特在乎自己模样与花是否相配,“一世摘花三世丑,来年长个癞痢头”。别人看着也不登样。
再者,摘花影响花木繁殖,不能让花得到持续性发展。
总之:第一是畏惧管理权威,第二是害怕群众舆论,第三是前景不看好(领导会生气,群众不满意,后果很严重)。几重压力之下,行动力也就失去了,估计这花是摘不成了。于是,江苏一带便有了一条俗语:“栀子花、茉莉花”,大意是“搞七念三、鬼糊鬼”的意思。
不是花不给力,实在是人太没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