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这两天时近立秋,天凉快些了,前一阵热得够呛,在适宜人居住的加拿大,算是少见。与此同时,街上光膀子人多了起来,这才发现“膀爷”也并不是北京(中国)特产。
“上衣下裳”,统称“衣裳”,衣为了保暖,裳为遮羞。故天气渐热,衣着渐少,这不光是从大街上、沙滩上可以看出,从“右衽,右袒,袒裼裸裎”这些描绘衣着的词语中也可见。
天凉,衣服裹得严实,布从左往右将脖子以下部位全部包裹,叫做“右衽”;反之,则为“左衽”,古代中国一般人没这么干的。“披发左衽”是当时“胡人”(洋鬼子)的标准造型。
天热了,褪一袖,布从左边往右腋下对折,右臂便悬垂裸露在衣外,这便是“右袒;相对于此,“左袒”则是反常之举,是另类了。行为超常者,往往是为了表达特殊的意义。汉代周勃领军卒左袒,便是消灭吕氏后党,实现刘氏政权复辟的行动信号。(“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汉书·高后纪》 ) 于是“偏袒”就成了“拉偏架”的同义词了。
与中土词汇多描写男性服饰不同,洋词中相应的词多是形容女装的。不说下裳,夏天最常见的上装应该是日光装(SUN DRESS),走到极端就是“无上装”(TOPLESS)。
天一热,衣服穿得少,围观的人必然多,“窥隐”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这也怪不得人们犯贱,“瞧!都是天热给闹的”,这就是“瞧热闹”的词源。由此引伸,引起关注的事情,都会形成“热点”、“焦点”,被“炒作”、被“炒热”,兹兹带响还冒烟。
二十年前,加拿大一个名叫葛文(GWEN JACOB)的女大学生在街上打赤膊,被围观的老太太告状,结果以“有伤风化罪”被罚款。“只许男生赤膊,不容女生露点”,一旦被炒热,自然显然不合情理。于是,葛文抗诉成功,拿回了罚款,女生赤膊——TOPLESS在加拿大终于被视为合法。而在一千年前,大宋十字坡酒店的女老板孙二娘早已“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了;英格兰的贵妇葛蒂娃(LADY GODIVA)则已经祼奔了。由此可见,加拿大是个进化迟缓、保守落后的国家。(想不明白:人性解放的先驱——查泰莱夫人和她的情人,当年为什么要从英格兰私奔到加拿大)
一千年前,英格兰考文垂的领主想对臣民课以重税,一时民意沸腾,形成阶级矛盾焦点。领主夫人出面劝阻。估计当时也是天气太热,领主头脑热昏了,竟对夫人说,如果夫人愿意裸体游街,他就同意减税。夫人也是头脑一热,慨然允诺。二百五的领主遇上个二楞子太太,弄得自己很下不来台。只能下令:夫人可以裸奔,臣民不许偷窥(一说是夫人打招呼,请臣民们不要围观,以便让领主“要她好看”的阴谋破产)。愚民百姓一向是怕官怕管的(且大多是一心向善的),故依令(或是依夫人之愿)行事。只有裁缝汤姆,自许精英,觉得不一饱眼福有负自己一对锐眼,于是从窗帘缝里偷看。这种行为在英语中叫做PEEPING,读音正好与中文里的“批评”相同。结果,汤姆由于他的“PEEPING”,被神责罚成了瞎子。“PEEPING TOM”也成了偷窥者的代名词。
今天已经是科学民主时代,“神罚天谴”一说唬不住人了。于是,当政者裸奔时,众人尽可肆无忌惮地看热闹、“PEE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