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前天(本周一),加拿大安省南部的公路上“演出”了一场现实版的“警车追匪记”。一名偷车贼,驾驶着一部的平板货柜车在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上狂奔了近6小时,行程近500公里。警方调用了数十辆警车尾随。与电影上习见的紧张刺激、人仰马翻、乱作一团的场景不同的是,大头卡车不紧不慢地在前面开,数十辆色彩斑斓的警车不除不疾地尾随其后,更有无数各色车辆(不排除有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便衣警车混迹其间),伴行左右,气定神闲地做打酱油状。并有媒体的直升机如随时准备下蛆的苍蝇盘旋于其上,紧盯不放,一路跟拍并做实况转播。整个感觉就不是在追逃犯,而是一群狗仔在追大明星。最终,形势比人强,嫌犯放弃了抵抗,举手投诚。
整个追车过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警车不与卡车得瑟,枯叶与直升机齐飞。无刮擦与碰撞,无打闹和对抗,无子弹横飞,无人员伤亡。让CP24台的电视观众(包括我在内),心情由紧张到放松,看得饶有兴趣。
这两天有更多内情披露:说那大卡车为什么保持匀速前进,是因为该车安装了限速器,最快也只能跑时速115公里。警方为何不主动截停?据说是警方见嫌犯遵LINE而行,一条道走到黑,并“没有左右穿插”。若过于近逼,或促其狗急跳墙,以大(车)欺小(车),危及公众安全,造成财物损失。故只尾随其后,静观其变,最终使其油尽人疲,束手就擒。估计是警方这种软性压迫终于让嫌犯失去耐心,从而放弃,据知情者透露,直到最后,那卡车仍有小半箱油。从警方发言人的表述看:警方显然对结果甚为满意,对自家的小九九颇为得计。至于嫌犯为何无谓(畏?)地率领警车长时间长距离兜风压马路,据说是一有前科的,是猫鼠游戏老手,故有一定的心理耐受能力。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惊悚公路片《决斗》(Duel),影片情节为一驾小车者在州际公路上独自驾车,随后出现了一俩装载易燃物品的大卡车。卡车如猎豹戏弄羚羊一般地追逐着小车,最终还要把他逼上绝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驾小车者只得与这辆要置自己于死地的卡车展开决斗。......那是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那时的他仍在希区科克的阴影下,但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已经十分老到。通过对节奏和镜头运用,很好地展现硕大无朋、充满杀机的大卡车给小车司机造成的心理压迫。
这回安省的公路追逐,情形却相反,是小车追逐大卡车,这种心理压迫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其范型应该不是“猎豹追羚羊”式的不能承受之重;而是“只虎不敌群狼”式的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煤油大王”,还是“北京捡煤渣老婆子”(鲁迅语),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压力无外乎此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