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袒裎相见 [2014/12]
- 睡不着觉 [2011/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高大、沧桑(仓)、健硕——名如其人,人如其名,这就是高仓健。
日本:近代以来多半时间内中国的“恶邻”,自从高仓健“越过愤怒的河”(电影《追捕》原名),越过一衣带水的海峡,1978年登上了彼岸的大陆,像我这样的凡人要彻底排除对日本的好感很难。这情形似乎与“爱屋及乌”类似而次序相反,应该是爱燕子亦爱燕窝(注:没有吃燕窝的邪念)。就像知道了白求恩大夫,心里就种下了对加拿大的爱。地灵人杰——能产生如此俊杰,其地必有可观。
高仓健以杜丘形象登陆中国之时,中国文化的主流形象已经摒弃了“男无妻,女无夫,革命全靠背语录”的“高大全”,奶油小生风头正健。然而当时的国人承革命文化高大坚强的审美余绪,素以大国大时代自居的国人对“奶油小生”实在不屑,“伤痕文学”更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检察官杜丘冷峻、负重、闷骚、特有气场、特有魅力,更难得是英雄美人的永恒主题,撩拨起久被压抑的性趣。高仓健携电影《追捕》应时乘势而至,立刻横扫中国大陆,当时国产电影票房惨败之情形,有甚于四十前年蒋委员长率领的国军。
知道了高仓健,便对日本的影视有了兴趣,兴之所及,兼收并蓄。然而至今无一演员能超越高仓健在我心中的地位。唯一深获我心,得与高仓健比肩的日本电影人是导演小津安二郎,只是我知其甚晚,且其风格沉婉隽永,角色平易近人,所以不再有初识“杜丘”时的震撼。
日本电影中的男性青年形象似乎总是浮浅,哪怕是做大咖、当主角也总感觉是陪衬(如三浦友和),年长一些的男性形象则颇有可观:笠智众的形象是一标准慈父,三国连太郎的形象是一严父,高仓健若为父亲角色,其形象定位当在慈严之间了,应该很像我的父亲。高仓健比我父亲年长两岁,我父亲则比他早逝半年。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和不易是有共性的,值得后辈永远追怀。不过,就我所知,高仓健好像没什么特别吃重的父亲角色。我还是用高仓健戏中老搭档倍赏千惠子对他的称呼,说一声:“他大叔,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