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我所居住的小镇,与周匝的小城镇一样,公共图书馆总是引外地人注目、让本地人自豪的建筑。三层楼高的框架结构,外表是一深绿色的玻璃房,图书馆座落于小镇老街旁,在钟楼、教堂尖塔的环抱下,仿佛是挂在老妇颈项上的绿宝石。
在我来此居住的头两年,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来此。因为里面有太多我想读的书、想听的唱片、想看的录相带和影碟。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图书借阅不限量,期限三个星期;音碟借阅不限量,借阅期限为一周;录相带和影碟限三件,期限为三天(连续剧或系列片则酌情宽限),图书、音像制品均可续借两次,如果有读者已经预约,则只能续借一次。续借或预约可以通过电话和登陆网站解决。还书还碟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将借阅品丢进墙上洞开的还书窗口。起初跑得勤,除了不停地选借音像制品,还有一个可以告人的目的,就是“淘处理货”。
小镇图书馆规模不大,自然藏品有限,重复或修订出版的图书一至,多余的或旧版的往往作淘汰处理;同时,一年四季欢迎读者捐献的结果,丰富了馆藏(仅有一书架的中文图书,其中大多来自捐献),也造成藏品的重复,重品太多部分自然也会被淘汰。处理的办法就是在藏品的封套或扉页上盖一DISCHARGE(放弃)的印戳,码放在入口处的长条桌上任人挑选,选中的,提到登记处,交一毛钱,此藏品的便归读者所有,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处理货”。
这些“处理品”绝不是次品或废品,“一份价钱一份货”的市场通则在此是无法适用的,所有被处理的藏品必须是不破不损,没有残缺,没有被人勾画、作记号(老外似乎没有中土长衫客标点批注图书的积习)。处理藏品以件计,一部厚达数百页的精美画册,一本仅数十页童谣选集,一盒音像制品,若自成一件,均为一毛钱。本人西来后的图书音像制品收藏,不少是这样收罗来的。有一阵我发疯似的收集影剧类图书,梦想着有一天以此为资料重做“文化太监”(钱钟书所讥那些无文化创造力却喜作评论、研究的人)。这批图书中有不少好莱坞星传,那些过气的老明星做梦也想不到,在偏远的北美小镇上自己还有一个久煮不烂的粉丝,该不会是天太冷,这厮脑筋冻坏了吧?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老天不负有心人,一天,长条桌旁一纸箱里齐齐地摆放了数十本精装书,数数共有32卷。烫金书名《Encyclopedia Britannica》,惭愧,当时我竟然不知其意,但我从“Britannica”字母发音中,依稀能挂联到“不列颠”几个字, 瞧着32卷书静静地躺在那里,一种无声的威严,让我有种莫名的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这可能是我以前做梦也不敢奢望拥有的大英百科全书,恐惧的是它们未摆列在长条桌上,不见得是处理品。当即向馆员询问,果然是有所谓“钻石信誉”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全32册。后来上网一搜索: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全书32卷,邮购价一套1325.05美元,电子网络英文版注册费69.95美元/年。这这这这这种好宝贝居然也DISCHARGE,你说小镇上的洋鬼子是太有文化还是太没文化?得了,不管他洋鬼子,咱且乐着,过去形容得意外之喜,有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或者是“枯守千年终于等到肥兔子撞树”,从今往后,我只说“三刀(DOLLAR)加两毛,得一全套大英百科全书”。
在我来此居住的头两年,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来此。因为里面有太多我想读的书、想听的唱片、想看的录相带和影碟。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图书借阅不限量,期限三个星期;音碟借阅不限量,借阅期限为一周;录相带和影碟限三件,期限为三天(连续剧或系列片则酌情宽限),图书、音像制品均可续借两次,如果有读者已经预约,则只能续借一次。续借或预约可以通过电话和登陆网站解决。还书还碟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将借阅品丢进墙上洞开的还书窗口。起初跑得勤,除了不停地选借音像制品,还有一个可以告人的目的,就是“淘处理货”。
小镇图书馆规模不大,自然藏品有限,重复或修订出版的图书一至,多余的或旧版的往往作淘汰处理;同时,一年四季欢迎读者捐献的结果,丰富了馆藏(仅有一书架的中文图书,其中大多来自捐献),也造成藏品的重复,重品太多部分自然也会被淘汰。处理的办法就是在藏品的封套或扉页上盖一DISCHARGE(放弃)的印戳,码放在入口处的长条桌上任人挑选,选中的,提到登记处,交一毛钱,此藏品的便归读者所有,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处理货”。
这些“处理品”绝不是次品或废品,“一份价钱一份货”的市场通则在此是无法适用的,所有被处理的藏品必须是不破不损,没有残缺,没有被人勾画、作记号(老外似乎没有中土长衫客标点批注图书的积习)。处理藏品以件计,一部厚达数百页的精美画册,一本仅数十页童谣选集,一盒音像制品,若自成一件,均为一毛钱。本人西来后的图书音像制品收藏,不少是这样收罗来的。有一阵我发疯似的收集影剧类图书,梦想着有一天以此为资料重做“文化太监”(钱钟书所讥那些无文化创造力却喜作评论、研究的人)。这批图书中有不少好莱坞星传,那些过气的老明星做梦也想不到,在偏远的北美小镇上自己还有一个久煮不烂的粉丝,该不会是天太冷,这厮脑筋冻坏了吧?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老天不负有心人,一天,长条桌旁一纸箱里齐齐地摆放了数十本精装书,数数共有32卷。烫金书名《Encyclopedia Britannica》,惭愧,当时我竟然不知其意,但我从“Britannica”字母发音中,依稀能挂联到“不列颠”几个字, 瞧着32卷书静静地躺在那里,一种无声的威严,让我有种莫名的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这可能是我以前做梦也不敢奢望拥有的大英百科全书,恐惧的是它们未摆列在长条桌上,不见得是处理品。当即向馆员询问,果然是有所谓“钻石信誉”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全32册。后来上网一搜索: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全书32卷,邮购价一套1325.05美元,电子网络英文版注册费69.95美元/年。这这这这这种好宝贝居然也DISCHARGE,你说小镇上的洋鬼子是太有文化还是太没文化?得了,不管他洋鬼子,咱且乐着,过去形容得意外之喜,有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或者是“枯守千年终于等到肥兔子撞树”,从今往后,我只说“三刀(DOLLAR)加两毛,得一全套大英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