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10月10日,北方昆曲剧院来多伦多演出全本《牡丹亭》,主演是当下的“北昆一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魏春荣。据称:她表演“风格优雅纯正,有激情,有活力”。北昆老一辈艺术家如侯少奎、洪雪飞、蔡瑶铣、马玉森等人的戏我都在剧场里看过。侯少奎的《刀会》那是一绝;蔡瑶铣(魏的老师)的《货郎旦·女弹》印象很深。油管(YOUTUBE)上有魏春荣的《玉簪记》演出录相,很有风采。在加拿大,下馆子难得吃到正宗的家乡菜,看中国传统戏剧演出,机会更加难得,看正宗的昆曲,我来此十多年,也是第一次,无论如何要去捧场。
记得三十多年前江苏省昆剧院去欧洲,那好像是昆剧专业院团首次巡演海外,演的剧目也是《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当年将《牡丹亭》原作先后改编为《牡丹亭》和《还魂记》两部戏,前者以折子戏《惊梦》《寻梦》《写真》《离魂》等出串编,“张三梦”(张继青)为主演;后者以经典折子戏《拾画》《叫画》《幽媾》《还魂》等出串编,省昆石小梅为主演。《牡丹亭》的主旨据原作者汤显祖自己说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张继青的《牡丹亭》表现“生可以死”;石小梅的《还魂记》表现“死可以生”。这两部戏均不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而以保全折子戏精华为要,基本上是照搬经典。后又有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折子戏精华几乎全部保留,剧情交待也比较完整,只是演出时间太长,要连演三天。这回北昆在一个晚上要演全本《牡丹亭》,好奇之余真还有些期待。
此番北昆版《牡丹亭》是以《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幽媾》《回生(还魂)》等折子戏为情节脉络。为了照顾故事的完整性,估计也为了让观众(特别是海外观众)容易理解和欣赏,不得不作了许多删减和修改,同时估计为了避冷,也加了一些热闹。正因如此,就少了些层次和铺垫,遂觉情节和情感进展神速,遂觉那对青年男女恋爱关系进展颇现代、忒急色。
《寻梦》中的【山坡羊】整曲阙如。《拾画》中的【金珑璁】起句“惊春谁似我”改成“寻春谁似我”,“寻”字不如“惊”字唱来响亮,就其字义也不如“惊”字精警,如此一改,“泯然众人矣”。【颜子乐】总算保留了,只是词改得七零八落“画墙西正南侧左”,改成什么“院”什么“阁”,倒也罢了,过去我听此曲,也曾恶搞地听成“镇男厕所”。只是“客来过,年月偏多,刻画尽琅环千个”改成水花四溅“好似来过真的来过”,真个耳中生棘。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冥判》【天下乐】【鹊踏枝】那些好听的曲子一些儿也无,总算是花脸的功架还在,博得了一些掌声。由此掌声冷热,听得出此番看戏的观众,熟悉京剧的,显然多于知道昆剧的。《叫画》全改没了,当年张允和女士激赏汪世瑜表演的《叫画》:“那三声对梦里情人的呼唤:‘小娘子、姐姐,我那滴滴亲亲的姐姐!’一声比一声缠绵、亲热。”据宣传资料里的演员介绍:小生邵峥是汪世瑜的学生,这么好的戏咋不学呢?学了咋又按捺得住不演呢?总之,除了《惊梦》精华基本保留外,其余部分能看的就有限了。
这场戏观赏过程中,本人打呵欠三,神思出戏则有二:看《冥判》如看《嫁妹》,看《幽媾》如看《活捉》。前者是因为简单热闹,后者是因为剧情太赶,故少蕴藉。牵连之下,魏春荣的扮相和表演也显得清丽有余,庄静不足;激情有余,含蓄略欠。客观说演员的表演还是很给力的,剧本的改编也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的。只是经典就是经典,真是“减之一分则太短,增之一分则太长”,一注水就不成其为经典。剧本出了偏差,演员演技无论如何了得,也很难纠偏返正。譬如下馆子,慕“葱烧海参”的名头去,端上台面的却是“蹄筋海参”;叫了五粮液,喝得是五粮春——阿要郁闷?
不知1981年马少波改编,蔡瑶铣主演的《牡丹亭》,与此次所演是否为同一版本,如是,则剧作改编的历史局限清晰可见,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情有可原。当年我未曾得见此戏亦不为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