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咱上中学、大学那时,学外语已成风气,真正想学还是可以左右逢源的,当时除了央视不断推出的英语教学节目,社会上最流行一是《英语900句》,一是《新概念英语》。前者促进了九波段收音机的畅销,后者创造了出版业的繁荣,只可惜咱是把后者当成小品文中译本来读的,对用中文写作倒有参考,对英语水平提高帮助不大。
电视上除了有英语,还有法语,德语、日语教学,尤其是央视一旦推出什么新的语言教学课程,新华书店立刻有人排队抢购教材,咱几乎是回回不拉,开头信心满满,后来不了了之,好像从来没买过第二册。日语瞧着有不少汉字夹在里面,以为多少要省点事,结果不然,且发言怪异,世界上各种语言叫爹叫娘的发音,基本上都是发“爸爸”“妈妈”的音,唯有日语“爸爸”发音类似“哈哈”,雷人。开口打招呼:“可尼齐哇”,“密那桑,喔更给力斯嘎”,听起来就像“可力气挖”、“米拿上,我更给你皮夹”,也不知是在盗墓,还是起赃,反正听着不够光明正大。德语说起来咬牙切齿,一张嘴巴就像马嚼草料,难怪人说德语是说给马听的。不学也没啥遗憾。
可惜那会还没刮“韩流”,不然少不得跟风再学两句韩语,如今眼前耳目下再进韩国烧烤铺,跟老板老板娘点头哈腰之际,就可以熟练地吩咐女招待:“翠花,上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