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阿凡达》中有一细节很有趣,这就是交尾。纳美土人的尾巴一旦与不同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交合,不仅可以交换信息,而且凶兽猛禽顿时驯服,可以随心所欲的驱使,植物则像光导纤维一般熠熠闪亮,有取之不尽的能量。
神奇的交尾,是一个古老的性(生命起源)文化符号,由于《阿凡达》提及,唤醒了我们对此的记忆,它让人们联想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交尾的传说,也能联想到其它民族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
天降洪水,血亲通婚而诞生人类,无论亚当夏娃还是伏羲女娲,这类的传说(或许是历史)都是类似的,甚至连第一个女性名字的读音也相同——“EVA”=“女娲”),各种语言中似乎只有“妈妈”(MAMA)一词的读音是相同的,显然母系社会的就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原始形态。在当今新同居时代,由母子关系确定血统显然比父子关系相对明确和容易。父系时代产生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是取亚当肋骨而成夏娃,显然不如交尾更切合生物繁殖的原生态,不过如果我们将亚当取骨部位稍做修正,设想是用亚当的脊锥骨制造了夏娃,则只须目光沿脊锥下行,尾巴将再次和性的交合发生联系。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杂志《国际社会科学》以“化生万物”为名,在首页插图上刊登了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
如图所示,蛇尾变得越来越粗大,以象征生殖能力的强大。更有趣的是,在人类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后,人们发现伏羲女娲交尾图上蛇尾的交缠,正是双螺旋线的结构方式,即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
BI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