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袒裎相见 [2014/12]
- 睡不着觉 [2011/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为性爱风光,偏憎良夜促。曼眼腕中娇,相看无厌足。欢情不耐眠,从郎索花烛。” (丁六娘 《十索四首之二》) 哥第一次读此诗歌,句读不对,将“性爱”两字凑作了一堆,愣把自己吓了一跳,纳闷这娘们真正前卫,提前十几个世纪喊出了现代流行语。
写烛最有名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所以蜡烛往往成了苦恋的象征。痛苦的程度轻一些也是孤寂的象征:“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最喜欢在诗歌里点蜡烛的应该是李商隐,只是李商隐的烛光总是笼着忧愁。有一点甜蜜的感觉仍是存在痛苦的记忆和期盼之中,现实里却没有半点欢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哥曾有一荒唐的想法:为嘛剪烛“西窗”?难道是诗人有先见之明,晓得“东窗”会让秦桧和王氏弄脏。
李商隐的烛光影子太长,把后人都笼罩在内,后来者即便有了现实的欢愉,烛影摇红,景致变得模糊,人也不自信了:“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鹧鸪天》 )
哥是一俗物,打心眼里欢喜丁六娘《十索》里那种纵情的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