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某好友很实在,自曝其短,说自己有个毛病,表现形式是以音取人。
其实春来茶馆女掌柜阿庆嫂也有这毛病,也是习惯于“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丝毫无损于她的光辉形象,也不曾抵销她的机智勇敢,她依然可以成为大家的样板。
以音取人和以貌取人一样,都以感觉代替知觉作判断。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谁叫人天生这么笨——知人知面不知心呢。没奈何只能察颜观色、审音辨声,跟着感觉走了。
从错误的几率看,以貌取人和以音取人应该是五十步笑百步,不必再分高低了。可是有人不同意,才子张潮说:“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幽梦影》)
张大才子一说这话,当时就有人和他抬杠,不同观点的大概意思是:审音度人,即便面目上有参差,灭烛侍寝还是可以的,总强似鸦噪狮吼,耳根昼夜不得消停。
窃以为置身整容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以音取人,相较于以貌取人,尽管同样不靠谱,准确度可能略高一些。只是将来一旦修理声带如修理眼袋一样普及,又另当别论了。
比此更有甚者,连看照片、听录音都不需要,直接是以名取人。如此荒谬之事,居然也有人捧场,那喜欢说梦话的才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为何不姓李。’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如华、如柳、如云、如苏、如乔,皆极风韵;若夫毛也、赖也、焦也、牛也,则皆尘于目而棘于耳也。”(《幽梦影》)
这种怪事,不仅东土大宋有,西域英伦也有。
这种错误,不仅草莽豪杰常犯,窈窕淑女也难免。
《贵在真诚》(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中的小帅哥也是小甩哥的杰克,为了方便在城里鬼混,起用了一个“厄尼斯特(ERNEST)”的马甲,结果大获芳心。
同样是小帅哥也是小甩哥的阿杰农,为了到村里泡妞,也冒用“厄尼斯特”的马甲,同样抱得美人归。
据佳人们说:为什么“厄尼斯特”易受青睐,是因为这名字“意义神圣,富于韵律和动感”( It is a divine name. It has a music of its own. It produces vibrations)。
维多利亚时代的佳人、明末清初的才子,显然是以名取人的知音呢。不过真要具体到某个名子,他们未必有一致的意见。就说那什么“厄尼斯特”,用英语发音自然有它的妙处;若用吴语读来,音同“饿伲细特”,阿拉上海人怎么听也不会觉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