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对针灸的认识,印象来自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所见那针决不是绣花针那样的短,反倒是出乎想象的长,别说是孕妇的肚皮,估计天下再厚的脸皮也是能戳穿的。只见一医师手持银针,轻拢慢捻抹复挑, 后来动作尺寸渐渐放大,手法娴熟得近乎有些粗暴,再看孕妇却是神色自如,什么“一针见血”、“芒刺在背”似乎都是他人的感受,全然与己无关。效果的神奇,不得不令洋人和本人倾倒。
细长的银针游走于母腹于胎儿之间,显然不是粗心之人能胜任的事。会针灸的人一定是个很细心很能干的人,心细则能见人所不能见、思人所不能思、写人所不能写,故对写文章这种雕虫小技,想必是很容易上手的:以护生之心行医,悯惜倍有深情;以怡情之心观世,则领略饶有意趣。这是读了杏林的《黄月亮》之后,我的一点感想。
《黄月亮》先写暮色,细致而耐心地给暮色做着光谱分析,然后是感叹——“天啊”,“领受造化的美丽”,同时,广袤的穹庐映衬着生物个体的渺小。“自然与人”这和“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时耳边似乎能听到远古以来哲人和自然的对话,似乎能听到《春江花月夜》熟悉的旋律主题,文章在这里结束,依然是一篇好文章,就像一首百听不厌的老歌,总能持续人们对它的喜好,只是新鲜感略少(我这个人有点夹生)。
然而,此刻“黄月亮”尚未出现,文章并没有结束,作者接着写到:
“品味着这份感动在渐浓的夜色里驶向家中,门前小路的尽头,近水之处赫然出现一轮又大又圆的黄月亮,触目地低低地挂在枝头,仿佛触手可及,全然没有了平日的高洁清雅。惊诧之下忍不住笑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出饥饿,想到的是圆圆的饼子,对,一个饼,一碗粥,那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渴望……
今晚的月亮为什么长得那么黄,那么像饼子呢??” (杏林一虹《黄月亮》)
从工作的小空间步入天地,抬头看看云,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空灵的感觉,久远的主题,抬手可及。繁忙工作后思想的放假,身心的放松,是一种重举轻放的畅适,是不需要杂念打扰的,也是有可能脱离实际的。
从旷野返家。家:那是一个具体,那是一个现实,那是一个自己。辛劳了一天,身体需要补充能量呢,树梢的月亮自然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黄黄的,可不正像个充饥的饼。
从意识流动的走向看,杏林的《黄月亮》与李白的《古朗月行》正好相反。
《古朗月行》是先简单后复杂、先直观后思辨。然而,我还是喜欢它开头的简单和直观(小儿和我能背得的还是最初四句,别看就咱俩,相信颇具代表性)。在这个女人吃药、男人也吃药;经期乱了,生物钟也乱了的高科技时代,复杂并不稀罕,以致于人们分不清谁是天生丽质?谁是美容师的作品?什么是真切的感激和由衷的欢欣?什么是无神论者的祈祷和镜头前挤出的高兴?再多的焰火、再亮的镭射光、再高大的高精度显示屏......技术伟哥制造出的高潮,只会产生更多的情感ED。
生命个体的本能反应、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唯其真实、唯其真诚,在今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么的令人欣喜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