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入秋之后,月明如水,夜色清凉。几场暴雨,消遣漫天暑气;一点秋意,悄然踏月而来。早起出门,黑甜犹有余甘,车窗露华晶莹,树木依然葱笼,间或有一二树叶伶俐如影坛新星的,已然在万绿丛中先红了。
对于秋的到来,我是很开心的,除了可以说风凉话外,还可以借着赏秋叶之际,感觉一下平凡中的伟大。
春花秋叶何时了,美景知多少?如果说春天是花的季节,秋天则是叶的世界了。听秋声、观秋色,所遇皆是秋叶。
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的《秋声赋》流响千古,拟音摹声,颇为传神。我倒是对文中一老一小的对话和心态更感兴趣。
声从外来,老老心中有鬼,一惊一怍,疑惧而不敢看。于是命让小书童出外打探,不说外出听听,却说去看看,疑神疑鬼,痴态可掬。
小童倒也胆大,出外上下打量,四周聆听观看:月光如水,人迹不见,只有林间回响空传。小童心地坦然,饱览夜色而回,心无挂碍,垂头便睡。可怜欧阳老老,秋声不敢听,秋色不敢看。徒对四壁,愁听乱蛩;咬文嚼字,宫商乱按,难怪只说得“秋声”,写不成“秋色”。后来也有写秋色的,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曾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其所赞秋色,又多从果实丰收着眼,一片功利情、得失心、收获意,又将秋叶忽略,实在是有负秋天一片美意。
诚如小童所言,秋声秋色,起于“树间”。树间有何?唯枝叶而已,这是秋声的根源;至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斓斑的秋色,也是片片秋叶叠加出来的。弱叶翩翻,发秋声,显秋色,岂能小看?想柔条细叶,冬蕴春发,历夏入秋,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冰雪不绝种。逢灾受难,经磨历劫,扶花催实,愈老愈红。果然是伟大根植于平凡,决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望秋先零,弱不经风。
再有所谓“人非草木”,不用所谓“万灵之长”妄自尊大的思路去理解,无非是说:草木不会像人和一些傻鸟(如大雁等候鸟)一样,成年忙于趋炎附势、追风逐凉,而是自守立场,落叶归根;自成品格,不应虚响。即便过深秋之后,无边落叶纷纷下,草木有本性,其自家所见所感,也未必是悲秋宋玉眼中的萧瑟肃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或许其情怀有如老兵一般——“永生不死,只是凋谢”(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only fade away)。他们是带着动人的颜色、骄人的姿态、感人的故事和完成生命传承的喜悦,飘然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