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时代阳光雨露哺育滋润,红色教育是必不可少。红色教育主要内容有两,一是革命传统教育,一是爱国主义教育。这在如今一些受过精英教育的人看来,内容失之单一、片面。不过三十年前受过红色教育的人,一般不会说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当然,李刚之子能创造性的喊出这样的“名句”,也说明红色教育的作用有限,在一个社会全面堕落的环境下,优秀传统必然断代、任何教育都会失败。
当年,看电影是为咱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之一。战斗题材的电影,尤其受咱们这帮孩子欢迎。男孩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共军打国军的自然属于革命传统教育;八路打日本鬼子、志愿军打美国鬼子应该算是爱国主义教育了。那时的电影里,小鬼子形象比较猥琐,打败他们也容易,几个老百姓、几个毛孩子也能搞定,看完了哈哈一乐,就剩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一般够不着激发出爱国激情的高度。志愿军打美国佬则场面大得多,战争的残酷与艰苦也都有体现,且主题就是“保家卫国”,这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全齐了。那时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是《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和《铁道卫士》。那首以歌曲《我的祖国》为主题曲的电影《上甘岭》好像很少公开放映。看《上甘岭》已经是文革后的事了。从影响和艺术成就看,《英雄儿女》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只是在我们这些崇拜英雄的孩子来看,王成已经牺牲了,后面的故事就有点多余了。《铁道卫士》中“哐切哐切”飞驰的火车、车厢顶上定时器“咔咔”作响越走越快的定时炸弹、半天醒不过来的高科长,如此紧张的场面,对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心理负荷太大了。因此,我们院里那帮孩子最喜欢的电影是《奇袭》,故事惊险、情节单纯,以致于后来再看南斯拉夫电影《桥》大有老友重逢的感觉。
到了加拿大,这才知道人家也把当年在朝鲜和志愿军对垒的老兵当英雄呢。11月份还有个老战士纪念日,届时很多人会在胸口别上一朵小罂粟花。知道了缘由咱便不去凑热哄了,尽管各为各的目标和利益,尽管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可立场所限,对鬼佬的认同,怎么也不能跌落到获诺奖拿津贴的程度。“非其鬼而祭之”,这感觉总归别扭。
加拿大的老兵纪念日也不是专为咱们所说的“抗美援朝”(他们所说的“韩战”)所设,是纪念加拿大历次参战的战士的。追溯加拿大短短的历史,要说打击美国侵略者,这加拿大人是老资格。想当年,美国人冲到多伦多烧了国会山,加拿大人反攻华盛顿烧了白宫。这大概是张狂的美国大兵最早的一次吃瘪。于是这场约两百年之前发生的战争和六十年前那场战争,俱羞为美国佬言及,有了一个同样的名字——“被遗忘的战争”。不过,加拿大人脑筋虽慢,却不健忘。我第一次去尼亚加拉在湖小镇,正赶上小镇居民身着古装,戏剧性地重现当年抗美战斗的场面,居然是有钢炮有长枪、有进攻有退防、有牺牲有负伤、场面壮观、战斗激烈;煞有介事、像模像样。以后跑得地方多了,在加拿大几乎到处可见类似的教育场所和场景。原来这加拿大也是很重视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只是可怜加拿大历史太短,能拿来说事的内容不多。中国历史悠久,传统丰富,值得被记忆的东西太多,但是抗美援朝的历史不应被遗忘。今天中国的当政者不愿宣传抗美援朝。这是可以理解的:腰包虽然鼓了,腰杆子却软了。且“官二代”“富二代”不是在校园、在马路上飙车撞人,就在海外上学。一旦和洋鬼子来硬的,在国内的得当心奴隶们在背后打黑枪,在国外的则有可能在战场上父子兵戎相见,这太对抗、太不和谐了。
北大的孔和尚在一次文艺讲座中曾说:艺术语言有预言的作用,并举例说在三十多年前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有句台词很流行,那就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话音刚落,“还乡团”果然回来了。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六十周年,国内传媒一片沉寂,总算有个电视剧《毛岸英》填补了空白。几集看下来,演员的表演还是不能传神,好在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历史做依托,还是有一定感染力的。一开始看预告片时,那印象就是毛岸英老是在喊:“爸爸,我回来了!”,这会不会和那幅网路上流传的油画《毛泽东意外归来》一样,成为又一个预言。